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社会变迁与抢婚习俗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习俗 ,是人类文化组成部分 ,当一种婚姻形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制度的变革而消失之后 ,有关的婚姻习俗却仍在传承。“抢婚”习俗源于氏族外群婚向对偶婚的转变时期。原始氏族成员由男从女居转变为女从男居 ,是“人类所经历的最急进的革命之一。”而抢劫婚便是完成这种转变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的变迁 ,在新的社会形态下 ,抢婚习俗由于具有新的社会功能而被继续传承。作为民俗文化的抢婚 ,在不同类型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
日常生活中,已婚男女男的被称为丈夫,女的被称为妻子,这是尽人皆知的事。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远古时期,我国许多部落都有抢婚的习俗。因此,女子选择夫婿,主要看该男子身材是否有高度,是否伟岸,一般以身高一丈为标准。据说,只有达到这个身高的男子,才有可能抵御他人抢婚。所以,当时的已婚女子都习惯称自己的男人为“丈夫”。  相似文献   
3.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被誉为反映藏族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它全面地反映了古代藏族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历史、地理、道德、语言、民俗、人情、婚姻等等。其中所蕴含的婚姻事象,包罗万象,异彩纷呈,对研究人类婚姻史,具有极高的价值,被称为研究人类婚姻史的活化石。以其特殊形式抢婚为例,探讨抢婚发生的历史原因、实质目的、象征内涵,以及由此而导致的部落冲突与战争,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形态与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4.
解放前少数民族古老婚制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前我国少数民族绝大多数实行一夫一妻制 ,但由于各民族在社会各方面发展很不平衡 ,所以表现在婚姻形态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很多民族还保留着种种古老婚制的残余和婚姻习俗  相似文献   
5.
婚姻是关系到人类繁衍和社会延续的大事。湖南是多民族大省 ,民族地区的婚俗丰富而复杂。探讨其抢婚、不落夫家和舅霸姑婚 (还骨种婚 )三种婚姻形态的原始性特征 ,对发扬民族地区传统婚姻中的良风美俗和革除其中的陋习 ,建立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婚俗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6.
元代蒙古族的婚姻习俗有不少与中原汉族传统婚俗不同之处,如多妻、抢婚残余、收继婚等。元朝入主中原之后,蒙古族婚俗对中原汉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在中原汉族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下,蒙古族的婚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7.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从古至今一直使用的最古老的表义体系的文字。它是古人思维的产物,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本文通过对"婚娶"的字形结构分析,进一步结合史料分析藏族抢婚的习俗与文化。  相似文献   
8.
抢婚是人类社会某一历史阶段的产物.由于年代久远,这种婚姻形态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抢婚形式所具有的原生态的仪式及文化内涵如今在许多地区的婚俗中仍以不同方式保留着.青海河湟汉族婚俗中的闭户拒纳,藏匿物件;昏时嫁娶,挑灯引路;涂扮公公,妆抹"阿伯";酒酣设擂,拇战争胜等习俗惯制正是古抢婚文化的遗留.  相似文献   
9.
抢婚风俗作为原始社会的一种婚姻习俗,不仅具有文献资料证据,而且还有文化人类学方面的证据,尤其是采用文化人类学中的泰勒残存法,与历史文献和考古文物相结合,能够揭开古史上的一些谜团。我国的民族文化遗留丰富,利用泰勒残存法进行分析说明,能更有力地证明抢婚风俗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暴希明 《殷都学刊》2010,31(1):112-115
中国古代的婚姻形态曾经经历了由母系氏族社会的群婚制向父系氏族社会的专偶婚制的过渡,而在其过渡过程中,曾经发生过抢婚习俗.甲骨文"姓"、"娶"、"妻"诸字的构形就像一幅全息图像,透示了其过渡的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