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4篇
社会学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1.
2.
西周初年的大和会是社火源头.和(龢)祭是祈求庄稼丰收的祭祀活动,以禽为主要祭祀用具.禽是棍棒与乐器在原始巫术舞蹈中交合作用的产物,以后发展成为汉族社火及其他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中的花捧子.和蔡活动在发展过程中内洒被不断丰富,以求达到万物兴盛、人民安康、郑国和顺、天人和谐的目的,并融合其他舞蹈形式发展成为社火.  相似文献   
3.
王琼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1):69-71,108
社火产生于原始的宗教信仰,来源于对古老土地与火的崇拜,是随着原始的祭祀活动而逐渐形成的,它与祭祀有着一脉相承之处。古老的祭祀活动的核心是其作为巫术的思维模式——巫术直观。巫术直观是原始人与世界万物之间的直接沟通,其中,世界万物成为人的生命活动的象征及象征符号。社火作为祭祀,首要的是相信神灵的在场,并向其献祭,于是,社火、脸谱、服饰、道具、演员、红布条、铳炮锣鼓,一切与社火有关的事物自然具有了神灵的神力,并可以独立存在,成为神灵的象征符号。  相似文献   
4.
兰州市永登县苦水镇苦水街村,位于庄浪河下游南部,占地面积5平方公里,国道312线和兰新铁路从村庄两旁通过,交通十分便利。苦水街村分北街、南街,人口共4000多人,880户。近几年,永登县的春节社火首推苦水的“二月二龙抬头社火”,其规模之大和精彩程度远近闻名。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雁北民间社火是节庆活动的一部分,反映着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心理,具有鲜明的祭祀神灵和祈求丰收的文化内涵,并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滋养了戏曲的形成。现代社会的消费性瓦解了社火的神圣性和神秘性.它与地方文化和地方经济相结合,具有了审美与娱乐以及旅游与经济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6.
社火是我国北方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彭阳县的社火表演仪式为例,利用地方志材料和田野调查材料,描述并分析了当地的社火组织、表演仪式以及其中所反映的民俗心理。  相似文献   
7.
"亭子"是乐都社火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亭子"的介绍,阐述其美学意义以及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8.
《秦·火》试图呈现社火民俗,以促进地方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它没有全面展示社火及其文化意义,却主要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这说明影片对社火的信心不足,期望以人情味博得目光.在发展传统文化中,文化血统论还有一定的市场.这部影片试图纠正这种认识,传播一种关于地方和文化之间关系的新观念,吸引更多的有志者弘扬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地方文化发展与传统观念之间的冲突,是国内各地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这些地方既想发展自己的独特文化,又担心这些文化的归属权被他人控制,从而削弱当地的文化魅力.这就是地方文化在全球化时代弘扬文化时面临的焦虑.  相似文献   
9.
以宝鸡赤沙为代表的陕西血社火首先是一种祭祀,相信神灵的存在并向其献祭,是其基本的文化内涵。在这一前提下,血社火中所扮演的人物身份和角色以及故事情节倒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其刀劈斧砍、剑刺凳扎及铡刀铡额、利剑穿腹的瞬间残酷的杀人场面。血社火的这一共同而基本的特征蕴含了从原始社会流传下来的古代祭祀的两个重要而独特的因素——人牲和血祭。所有的血故事,无论情节多么曲折,人物形象多么丰满而逼真,或善或恶,都投射了古代以亲子为牲,以族人为牲,以仇人为牲,以俘虏为牲的影子。鲜红的血迹凝结为人们关于几千年来神秘而恐怖的祭祀文化集体无意识的象征符号。这种关于殷周祭祀文化的集体无意识以生命传承的方式依然存留在现代陕西的民间社会,它是生长血社火这一独特民间文化奇葩的根。  相似文献   
10.
晋北民间社火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用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思想对这一古老的民俗活动予以观照,对其传承变迁中从民间仪式转变为狂欢活动,发展为政府行为,进而成为民众历史记忆的剖析和思考,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