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8篇
社会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孔子从中国语境中剥离,放置在各种美国利益组织的关系网络之中,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媒体政治类文章引证孔子的总体状况.身处改革年代的美国既希望变革国内政治,又志在树立承戢和堆护公正的国际形象.各类政治人物和评论者频繁提及孔子,或者批评现行政治与政策,或者诟病美国的外交和战争策略.如此建构的孔子形象与贬损中国的总体社会背景存在差异,既表明美国的实用主义特性,更说明孔子思想跨越时空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
《新学术》2007,(5)
19世纪50年代前后,大批早期华人来到美国,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不远万里来到异国他乡呢?文章将首先分析华人来到美国的主要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说明早期华人对美国特别是像加州这样的淘金地所作贡献,着重探讨早期美国的华人为何受到不公平对待。文章还特别对比了华人与爱尔兰人的不同历史发展轨迹,试图说明种族和文化的差异是阻碍华人获得平等权利融入美国社会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3.
《华人时刊》2015,(4):35
深圳特区报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最高法院16日裁决,向一百多年前被拒绝执业的美国首名华裔律师张康仁追发律师执照,纠正这一种族歧视导致的历史错案。张康仁生于中国广东省,1872年,13岁的他作为清政府首批留美幼童之一赴美学习,并于1879年在耶鲁大学获得学士学位。经过一番周折,他于1886年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毕业。次  相似文献   
4.
美国建国以来移民政策的发展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国是个由外来移民及其后裔组成的国家。根据美国建国以来移民政策的演变,它接纳外来移民的历程可划分为两个时期:(一)自由移民时期,即从建国起到1882年排华法的实施。在这个时期,由于美国迫切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它奉行来者不拒的政策。(二)限制和选择移民时期,即从1882年排华法的实施到当前。在这个时期,美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斗争的需要出发,多少放宽了对移民的限制,与战前阶段相比,战后可称为移民政策有限松动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美国移民政策面临两个突出问题,即难民问题和非法移民问题,尽管美国政府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但都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排华法案》,充分说明了种族关系上的利己主义、宗教信仰上的排他主义和文化策略上的置换主义是"文明冲突论"内在包含的三种历史形态。这三种历史形态相互交织地与西方新、老霸权主义密切配合,形成一种具有某种历史稳定性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对外关系史上的多事之秋。在美华人劳工的悲惨遭遇、传教士对中国精神领域的渗透、列强明目张胆的侵略行为乃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几大外交困境。在美国以贬损中国为主流的社会氛围中,美国报纸上的部分文章不但给予上述问题以极大关注,而且积极主张中国和华人的平等权利,体现着某些有识之士的文化宽容和正义感。孔子因其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深远影响,他所订立的原则成为同情和支持中国者的舆论武器,被用来批驳敌视中国和华工的荒谬逻辑,赢得了读者的共鸣。  相似文献   
7.
二战以后,东南亚各地相继发生各种族群冲突和排华事件。引发排华的最主要原因,是华人与土著民的经济地位差距。不同的宗教文化习俗、共产主义运动和东南亚与中国的关系,也对族群关系发生重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些引发族群冲突的因素日益消融,华族与当地土著社会的关系逐渐改善,东南亚族群关系基本上呈和睦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论19世纪后期美国对华移民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后期,华人作为美国外来移民中第一个亚洲移民群体,经历了先受欢迎后遭排斥的历史。这种变化是当时美国特定历史环境和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尽管华人为美国西部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华人旅美,寄人篱下,备受歧视和排斥。这种排斥既滥觞于不平等基础上的职业竞争和中美不同社会形态下两种文化与生活方式的碰撞,也源于美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和中美不平等的外交关系。排华政策的实施不仅标志着美国限制外来移民的开始,使旅美华人的生活更加困难,而且美国西部的开发、对华贸易及中美关系等也受到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杨儒是晚清时期著名的外交家,曾经担任过近四年的驻美公使。在此期间,杨儒一方面敦促美国政府废除排华法案、切实维护华工权益,并促成了1894年《中关华工条约》的签订,希望能部分解决美国的排华问题;另一方面又为该问题的根本解决提出了自己的构想,即从根治当地华人社会存在的恶习着手,提高华人自身素质,同时考虑转移部分华工到墨西哥。杨儒解决美国排华问题的实践和构想并未取得预想的成效,这与他的认知局限有关,同时也是清廷国力贫弱、无力对美国的排华进行有效的反击使然。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后半期澳大利亚排华运动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宇博 《学术研究》2001,2(6):136-140
19世纪后半期,澳大利亚的排华运动由一系列白人迫害华人的社会活动所构成.华工与白人工人之间的经济利害冲突是其起因,"白澳"意识是其社会思想根源.清政府的懦弱和在澳华人的分裂又加重了在澳华人的苦难.他们的历史是海外华人辛酸史中的一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