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6篇
统计学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贝壳放逐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泰 《南都学坛》2001,21(2):24-27
贝壳放逐法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雅典人防止僭主政治复辟的有力武器 ,同时也是雅典人限制和解决党派斗争的有效手段。雅典人用它来制服任何声望和权势都很大的人物 ,使他们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成为特殊公民  相似文献   
2.
刘文  唐旭 《学术界》2006,(2):188-192
乔伊斯的小说《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更新了成长小说的叙事方式,扩展了叙事范围,强调成长过程的连续性和流动性;小说主人公拒绝与资产阶级价值观相统一,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选择逃离和自我放逐;在建立自我意识和探寻精神家园的过程中,得到的却是异化和隔膜。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一脉,文人世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古代社会,文人既是政治的依附者,又是文化的担承者.也许正是这种复合身份注定了其波折多舛的命运.本文关注中国历史发展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元代.这一阶段,汉族知识阶层在相当程度上处于受冷落的地位,但他们却能在扭曲的社会环境下借助市井文学的创作,展现出顽强的生存状态.本文着重考察杂剧创作者在这一时期所呈现的精神风貌,并反思其特殊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4.
流亡文学不仅是一种文学题材,也同样是一种文学类型。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反映特定的时代精神和作家的写作心态。尤其是在20世纪上半叶,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社会变革的美国,知识分子流亡在其文学史上占有极大的比重。作为迷惘的一代的流亡作家菲茨杰拉德,必然与这个时代的流亡文学浪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笔下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无论是精神上的自我放逐还是抒发对未来的迷惘状态,无不具有20世纪流亡主题的共性。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人间天堂》《漂亮冤家》《夜色温柔》三部长篇小说描述了作为一个流亡作家在其创作道路上的得与失、寻找与回归,由青年走向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是王充闾散文创作的初始阶段.受时代和自身因素的影响,他歌颂社会,歌颂群体,以"时代的抒情"代替了自我的思考和体验,创作处于畸形状态.  相似文献   
6.
庐隐是"五四"时期对男权批判最激烈的女作家之一。她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男性作家们专注的"父权之战",进入到两性关系域的"性别之战",并把男性们放逐在文本之外,体现了彻底的反男权倾向;但庐隐小说"处身性"叙事的局限使她对男性神话的拆解和对妇女的解放与救赎成了毫无希望的"妄想"。庐隐对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沉思。  相似文献   
7.
20世纪 90年代台湾短篇小说呈现出一片蓬勃景象 ,涌现出一批文坛新秀。他们敢于尝试各种写作技巧和手法 ,并借助“黑夜”这一特殊意象 ,大胆探索现代都市尤其是台北人的内心世界 :灵魂在黑夜中赤裸着 ,自省、放逐、甚至膨胀着无穷的欲望。  相似文献   
8.
两度临朝,欲除旧布新、振兴楚国的屈原,两度受谗被逐,在长期的流放中,诗人通过诗篇"发愤以抒情",饱含血泪地倾述了自己的追求和遭遇,抒发了理想破灭后,自己痛苦、绝望、无所适从的真切感受,反复且毫不掩饰地吟诵自己在去留问题上矛盾、彷徨、苦闷、追求、斗争的心路历程,最终义无反顾地做出留楚殉国的人生抉择。这曲悲歌惟其真实、执著而深沉,千百年来,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相似文献   
9.
"晚期风格"是萨义德晚年思考的核心问题,更是理解他晚期思想的关键.萨义德明确界定了"晚期风格",并通过高雅文化、通俗文化和艺术名家等三种话语策略证明了"晚期风格"的自我放逐特征.他将"晚期风格"作为一种向死而生的美学类型,认为它是艺术家以曲折的方式来表达对日益临近的死亡的思考、体验和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10.
"不遇"情结是我国古代放逐作家共同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以古代放逐文学的鼻祖屈原在《离骚》中抒发的因小人谗毁、君王疏远,其"美政"理想无法实现而怨恨哀伤为发端。其后,历代放逐作家都将其演绎发展。尽管这种"不遇"情结在不同时代,不同放逐作家中有不同的心理表现形态,但由于这些放逐作家大都有着共同的政治背景和类似的个人遭遇,因而,他们作品中表现的"不遇"情结在心理形态方面大都趋于一致性,这就是都表现为哀时命、斥君佞、表孤寂、立傲志等典型的心理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