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5篇
社会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人物     
张光明编译 《可乐》2010,(12):65-65
将教皇的行李整整齐齐放上车后,教皇还站在路边,一点也没上车的意思。司机小心翼翼地问:“教皇阁下,一切都准备好了.我们可以出发了吗?” “好吧。”教皇答道,“我告诉你一个秘密,在梵蒂冈,他们从不让我自己驾车。今天,你能让我亲自驾车吗?”司机让出自己的位子。教皇进了驾驶室,司机坐在后面。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有别于世俗政权的文化权力,儒家、基督教、藏传佛教的文化命脉需要获得一种稳定的传递模式,而"衍圣公世袭制度"、"教皇选举制度"、"活佛转世制度"的出现,则刚好符合其各自的文化土壤和信仰特征,因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得以维系:"衍圣公世袭制度"注重血缘的延续,有着明显的世俗伦理色彩;"活佛转世制度"注重灵魂的转世,有着浓厚的宗教神秘主义特征;"教皇选举制度"既注重世俗权力的平衡,又注重信仰内容的传递,有着半世俗半信仰的成分。分析和对比这三种独特的权力继承模式,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儒家、基督教、藏传佛教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王化学 《山东社会科学》2013,(3):115-120,129
如同古希腊罗马的文哲史传,基督教圣经乃是哺育西方文明的又一源泉。其神学意蕴常融于诗学或哲学的表达之中,且深刻地影响了欧洲文化,包括造型艺术。本文以米开朗基罗为例,通过其两件伟大的纪念工程即美狄奇氏家祠陵寝雕塑和教皇朱理乌斯二世陵寝雕塑,揭示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及艺术创造,因受圣经感应而满孕诗性与哲性之特征。  相似文献   
4.
清代对藏传佛教的禁约和整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文固 《中国藏学》2005,(3):169-175
清康乾之世,对藏传佛教进行了多方面的禁约和整顿,诸如严肃国师禅师的封赠,禁止随意私自剃度或私行建寺,严禁喇嘛游方他地或久居京师,并对喇嘛的服饰及饮食制度作了规整.这些禁约整饬办法的颁行,对于整饬藏传佛教中的诸多流弊,严肃教戒僧规,促使其健康发展不无益处.但更多的效果是在政治方面,即经过整饬的藏传佛教,更成了统治者用之而得心应手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最近在欧美各地不断爆出的天主教神职人员性侵犯儿童的丑闻,再一次将天主教会送上风口浪尖。而且,这一次更可能直接影响到了天主教罗马教皇本笃十六世的名誉和威信。3月20日,教皇发表公开信,向此前在爱尔兰发生的神职人员对儿童性侵犯案  相似文献   
6.
梵蒂冈作为当今世界领土面积最小的国家,政治与经济实力相对有限,为何在全球事务中依旧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毫无疑问这首先是由它作为一个国家和天主教中心的复合体地位决定的。1962至1965年间召开的"梵二"会议结束之后,罗马教廷实现了"跟上时代"的历史性转型,也借此维持了国际影响力。历史地看,罗马教廷在"梵二"之前悠久的外交传统,亦是理解梵蒂冈全球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从8世纪中叶教皇国形成以至1870年,教皇们和罗马教廷在面对其他政治强权时,依赖外交纵横捭阖以求生存和发展。经数世纪之久,形成了丰富的外交传统。在庇护十二(1846—1878年在位)于1870年成为"梵蒂冈之囚"后,教廷虽然失去庞大领地,世俗权力受到极大约束的教皇们仍旧活跃于外交领域。后世教皇们建立的外交网络和国际影响,成为1929年教廷与意大利政府谈判解决"罗马问题"时的重要筹码之一。1929年拉特兰条约签订后以至"梵二"会议召开前,罗马教廷虽然外交力量有限,但仍持续参与国际事务,且采用了现代化的外交方式,在国际外交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7.
罗马教皇掌握世俗权力有悠久的历史并曾在中世纪发挥过巨大的作用.近代以来,天主教会的普世性和民族主义的排他性发生冲突.教皇庇护九世在1848年革命中的表现标志着"新圭尔夫派"建国路线的破产.意大利民族国家是在摧毁教皇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为了维护教皇在宗教和政治事务中的中立性与超脱性,使其掌握独立的世俗权力又是必要的.围绕教皇世俗权力的存与废而形成的"罗马问题",使新生的意大利民族国家和罗马教廷处于敌对状态.1929年签署的<拉特兰条约>使"罗马问题"得以解决,标志着罗马教廷与意大利民族国家完全分离.  相似文献   
8.
一个“幽灵”,马克思主义的“幽灵”,在它诞生150多年后的今天,不仅在欧洲而且在全世界徘徊。当年,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党人和德国的警察为了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同盟。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处境酷似150年以前,一方面它面对着全世界一切反动势力对它的“神圣围剿”,它的希望,它的话语,它的理论以及它的实践,被视为洪水猛兽;另一方面它仍“幽灵”般地在世界各个角落游荡,被视为人类的文化遗产,而没有这种遗产,也就没有人类的未来。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的…  相似文献   
9.
教皇英诺森三世是中世纪教会史上一位善用权术、极具权威的教皇。他提出日月说,为控制世俗权力做好理论铺垫。在与西欧主要国家君主的几番较量中,他锋芒毕露,步步为营,最终大获全胜。他以武力征讨的方式迫使信奉东正教的拜占廷帝国皈依基督教。此外,他还开创了武力讨伐异端的先例。第四次拉特兰宗教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英诺森三世权力的鼎盛。  相似文献   
10.
梵蒂冈作为一个特殊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参与了冷战的整个过程。冷战之初,庇护十二世由于坚定的反共态度选择了倾向于西方的立场,外交上也略显僵硬。六七十年代在东西方缓和的大背景下,约翰二十三世和保罗六世开始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与东欧国家展开对话和沟通,致力于追求超越东西方阵营的独立而灵活的外交政策。1978年,波兰克拉科夫主教沃伊蒂瓦当选教皇,在波兰团结工会运动以及冷战的和平结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梵蒂冈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往往同时具有意识形态和现实政治的双重诉求,其外交政策体现了宗教性与世俗性的融合,并受到教宗个人意识形态、性格以及国际大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