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7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北魏道士寇谦之的新道教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魏道士寇谦之是新道教的倡行者,是民间道教转化为官方道教的重要人物。寇谦之的著述及《老君音诵诫经》所反映的思想,说明寇谦之秉承早期正一道教诫,新道教以维护张陵教法为特点。寇谦之汲取儒释思想于新科之中,其改革为道教成为国家宗教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论白玉蟾对南宋道教科仪的创新--兼论南宗教团的雷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玉蟾是南宋著名道士,被尊为金丹派南宗五祖.白玉蟾的南宗教团倡行内丹道,并将内丹修炼与斋醮仪式相结合.白玉蟾在斋醮科仪申融入雷法的仪格,以增强斋醮济世度人的法力,这既是宋代雷法盛行的时代背景所决定,也是白玉蟾对道教斋醮科仪格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宋代崇奉道教,斋醮活动盛行,为道教青词的兴盛创造了条件.青词创作反映了内容繁富的道教斋醮活动,折射出宋代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道门内外道教斋醮科仪的编撰和总结,对青词宗教美学标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和规范,对推动青词这种道教独特的审美艺术形式的兴盛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唐代道教斋醮的实况,认为唐代道教为履行国家祭祀的职能,促进了斋醮科仪格式的修订。道教斋法醮仪结构趋于完备,标志着道教已发展为成熟的国家宗教。丰富完备的科仪格式,规模宏大的斋醮法会,是唐代道教文化进入极盛时期的象征。  相似文献   
5.
道教斋醮科仪虽起源于下层民间中的巫祝仪式,但在发展中不断地吸收了先秦周礼祭祀礼制的内容。道教斋醮名称源自先秦周礼,道教斋醮祀神对象及祀神方式多以先秦周礼为基础,道教斋醮器物大多承袭先秦礼制器物规制,道教斋醮礼意也多沿袭先秦周礼。这种长期而广泛的或主动或被动的接受行为,实际上显示出了道教对于世俗规则的屈服。它客观上促进了道教的官方化,并为道教争取到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宋代是封建国家重神祀、兴礼仪的时代.宋代道教在继续履行国家宗教祭祀职能的同时,开始对民间信仰进行理论化的改造吸收.宋代民间信仰的活跃与道教复兴的时代背景,促成道教斋醮的兴盛和科仪经典的编撰.道教斋醮科仪与民间信仰的结合,民间俗神道教化的演进趋势,说明宋代是道教斋醮科仪的历史转换期.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记录了武当山道教九月初九真武圣寿斋醮法事的宗教活动,从宗教人类学的角度审视了斋醮仪式的源流及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8.
鲍新山 《船山学刊》2008,(4):100-102
北宋士大夫们积极参与斋醮活动。他们或参观斋醮的整个活动仪式,或为其提供各种准备,或直接主持斋醮仪式。频繁的斋醮活动,加深了士大夫们对鬼神的崇信。他们只重视对鬼神的祭祀、乞求,而忽视了防灾、救灾工作,特别是忽视了军事备战,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相似文献   
9.
镇安故地即今广西靖西、德保、那坡三县全境和天等县的向都、把荷、都康、上映,大新县的下雷、硕龙、土湖等乡镇,史称镇安府.自古为壮族聚居地,操壮语南部方言德靖土语.民间信仰巫、麽、道并存,法事仪式通力合作.2006年秋,靖西县湖润镇新灵村新桥屯和多吉村多留屯两地分别举行的斋醮仪式充分展示了巫、麽、道合一的独特风景.  相似文献   
10.
甘肃环县兴隆山庙会是我国乡村道教庙会的典型代表,文革中曾一度中断,80年代初期恢复,至今再次繁荣,正经历着从宗教型庙会向经济型庙会转变的过程。笔者经过七天的田野调查,从兴隆山庙宇概况、庙会的组织与管理、斋醮仪式以及庙会戏曲等几个方面,展现了一幅多彩的当代乡村庙会文化画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