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6篇
社会学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十年来流行的汉语新词新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所收录到的近十年来出现的 4 78个新词新语进行了介绍和评论 ,并进行语义分类 ,分析了它们的流行原因、来源和构词特点。  相似文献   
2.
近代图书馆学在中国的建立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西方图书馆学与传统目录学如何接榫。杜定友1927—1929年任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期间,所作《校雠新义》一书,正是针对传统目录学的发凡之作。杜定友提出“打破旧目录学,灌输新图书馆学”此一“尖刻”口号,具有先见之识。杜氏面对中国传统目录学与西方新图书馆学的碰撞,重整传统目录学知识资源,通过下定义、编订辞典、制订图书馆学课程等方法,在近代学术体系的建立过程中,使得传统目录学分化为目录之学、书目之学、校雠之学等近代学科之前沿。  相似文献   
3.
4.
5.
隐喻在新词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学突破了传统语言学对隐喻的认识,认为隐喻不仅是修辞现象,而且也是认知现象。隐喻在新词和新义的产生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隐喻的概念、机制、分类等,以2002年《现代汉语词典》增补版"新词新义"部分为语料,以及对照05版《现代汉语词典》,以《人民日报》、《京华时报》等报刊为语料,研究隐喻在新词新义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一面镜子。它记录着人类的发展进程,是人类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并总是不断地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生活。而社会因素对语言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各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等都使语言不断向前发展,其中表现最明显的就  相似文献   
7.
本文梳理了“曾几何时”的本义,指出该词词典注释的问题。简要评介黄汝龙对其新义考辨的成果,然后应用语料统计,重新归纳该成语的语义和语用特征,得出两种大的意义倾向,并简要分析了这种意义变化的理据,提出认可该词的两种新用法。  相似文献   
8.
李娟红 《中州学刊》2008,(3):236-238
笔记作为一种俗文学,记录的是当时人或者前人的口语.宋代笔记共四百多种,其中记录了大量宋代及其以前的词语义项,对我们今天研究词汇的演变有着极高的价值.从笔记小说中所记录的词义演变来看,词义演变大致可以分为改变词义和派生新义项两种情况.笔记小说中对这些词义演变现象的记载,虽然是零碎的、不成体系的,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但对今天我们考察这些词语的意义演变过程,建立科学的词汇史,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一个思维和劳作的过程,译作则是这个思维和劳作的产物。在此过程中,视角应是多维的,除进行必要的语法分析之外,应该看到社会文化对于语言的制约和“投影”。日汉双语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表达方式,以特殊词语为例进行考察,更显而易见。惯用语、谚语等特殊词语是大众口头创作的语言形式,这些特殊词语语言精练、寓意深刻,反映在表达方式上,表达同一个事物,即指涉物相同的情况下,但双语呈现出的修辞中的喻体有所不同。追根溯源,这是社会文化对于语言的折射与制约。在翻译过程中应予以注意,在译文中将这个特点体现出来,不仅可使译文准确、生动,并能“移植”原语的意韵和美感。  相似文献   
10.
成语的“新义”现象和规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重阳 《理论界》2008,(1):145-147
本文拟讨论近些年出现的一些成语“新义”现象的规范问题。这里的“新义”,指的是成语新出现的意义,这些意义已经在一定范围内运用于人们的语言实践,但尚未取得规范资格。本文分为四个部分:一、类型和用例。二、评判标准:动态的规范观。三、新义成因:语言内外因。四、引发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