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2篇
综合类   68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宋理学家对 王安石新学的批判,主要表现在二方面:一是斥新学为异端邪说,藉以标榜理学为继孔孟绝 学的正统,二是把新学作为变乱祖宗法度而致北宋亡国的理论根源,予以无情打击。陆九渊 对王安石个人的政治操守和治国理想给以赞誉,但对王安石新学亦持批评态度。理学家批 判新学对南宋社会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这就是在“法祖”的旗帜下,使南宋社会上上下下 因循守旧、政治上保守主义日益弥漫,并且直接影响了元明清对王安石新学及新法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在新学背景下,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新概念开始在中国流行。人们从世界发展趋势上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最初形态。这种社会主义是把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融为一体的思想体系,充满着中国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3.
崔铭  张婷 《河北学刊》2014,(3):246-248
《尚贤堂(新学)月报》由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主笔,其内容及写作方式与同时期维新派报刊相比,后者更能贴近晚清社会局势,并受到民众广泛认同。以《尚贤堂(新学)月报》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变法时期的传教士报刊之所以迅速被淘汰,主要是因为其内容上加诸于政治上的宗教色彩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文化优越感引起中国人的反感,以及其办刊理念不适应中国社会及文化精神需要而致。  相似文献   
4.
张之洞撰写《劝学篇》的根本宗旨,是要在新旧斗争激烈之际,激发忠爱之心,讲求富强之道。然而,张之洞倡导的西学的内涵虽较广泛,但他仍把中国的富强与清王朝的统治紧密联系在一起,拒绝对封建专制政体及其思想理论作任何有实质意义的变革。因此,《劝学篇》不可能统一思想,也不可能为当时的中国指出一条富强之  相似文献   
5.
晚清新学叙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之新学实有两个脉系一是由传统今文学转化而来的趋于政治化的新学,以康有为为代表;一是以直接译介、输入西方学术思想为职事的启蒙派新学,以严复为第一号翘楚.前者把目光放在朝廷上,热衷于现实政治秩序的变革,学术思想不过是达致政治目的之手段;后者着眼于知识阶层,希望通过传播新的学术思想来推动民众的精神觉醒.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乡村精英离乡的“新学”教育原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郝锦花  王先明 《文史哲》2002,2(5):145-150
近代以前 ,中国社会以传统的“旧学”教育一统天下。 190 5年科举制度废除 ,标志着“新学”教育制度在中国最终确立。新式学校的迅猛增加 ,“新学”教育机会的拓宽 ,以及失去往日旧学教育内在社会整合机制的“新学”教育体制 ,为绅士阶层提供了社会流动资源。与此同时 ,近代“新学”教育体制在学堂地域分布、各专业学堂比例、主要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始终疏离于乡村社会 ,从而进一步加速了乡村精英离乡的步伐。  相似文献   
7.
近代新学教育与乡村社会流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世纪初期中国乡村社会流动纷繁多变的现象背后,蕴藏着多元复杂的动因。近代新学教育制度的确立,成为影响近代中国乡村社会流动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绅士阶层在结构性社会流动中,其多向度的社会流动直接与其所受教育密切相关;而农民阶层的多元的社会流动,则被动地缘于天灾、人祸、经济等诸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压力;在这沉重的压力背后,又不乏教育的苍白与缺失。且由于新式教育与近代社会实际相脱节,导致人才“失业”,影响了社会流动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将近代新学与西学剥离,并非仅仅是思想认识的逻辑结论,而是时代性学术朝向发展的历史必然。他洞微察远的卓见予我们以更多的理性启示:首先,近代新学是清代学术内在动因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次,西学乃近代新学构成要素之一,但不是惟一要素。其三,康有为汇聚并整合了晚清学术文化的蜕变趋势,完成了由旧趋新的历史转折。然而,民国时期的梁启超对于"新学"却转向了批判检讨,这恰恰反证着近代新学的时代特性与历史定位绝难等同于西学。  相似文献   
9.
清朝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文教为先”的政策,是清朝治理南方民族的重要政策之一。本文对清朝“文教为先”政策作了全面的分析研究,对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作了追述,对具体措施即提倡土司子弟及土民入学,广设义学、社学、新学,设立书院及府州县学,开科举之门、培养土司地区人才等作了全面具体的研究。还作出了“文教为先”政策有利于南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南方民族造就了一批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才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论梁启超的翻译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历了维新变法的失败后,梁启超开始转向文学,以翻译西方小说为手段来引进西方的启蒙思想,抨击朝政,改造社会。他的翻译实践有四个特色:取政治小说为译本,从日文转译西学,进行翻译的操控和改写,通过新闻报报刊来发表译文。他的翻译理论以深厚的佛学为基础,对今天的译学研究仍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他的翻译实践具有意识形态的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20世纪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学习西方、追求民主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