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篇
  2022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新浪潮电影在本土美学实践的代表作,严浩的《似水流年》借助西方现代电影语言进行了电影内涵、意义表达的艺术实验,开拓出了一片不同于香港主流商业电影的影像空间。《似水流年》具有多重美学意蕴,反映了城乡切换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变,也意味着因时间与空间中的移动,人的精神结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发生了改变,而这恰恰说明,个体或群体的主体性在城乡切换的多元建构中至关重要。该片展现了港人由于所处历史时空与母体文化存在的割裂性,同时也反映了其对中华母体精神的依存性,因此电影不仅具有中华母体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也具有现实意义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赵文靖 《天府新论》2008,(3):148-150
法国新浪潮(New Wave)电影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产生于法国的一场意义重大的电影思潮与运动,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由于受到哲学家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与美学的巨大影响,法国新浪潮在对社会生活和人生存在的领悟以及电影语言的表达上都体现了存在主义美学的长处与局限.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对新浪潮电影的审视无论如何都不能避开存在主义美学这个基本理论视点.  相似文献   
3.
20世纪70年代,受法国“新浪潮”运动的影响,香港电影开始变革,出现了一批区别于传统的电影创作思想,带领大众进入这个历程的是一群当时从国外电影学院毕业后在香港工作的电影人.徐克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香港电影在80年代终于实现了现代化和国际化.至今他的艺术创作思想还影响着我们.  相似文献   
4.
台湾电影新浪潮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之后,很快就难以为继.本文通过对王童《无言的山丘》的解读,提出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美学取向的整个台湾电影之所以陷入困境,很大部分的原因就在于现实主义在创作中所存在的难度与所要求达到的高度,以及其在接受上要求观众必须具有一定的审美修养与人文关怀等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王运宝 《决策》2013,(6):22-24
"自时代"来临,它已经把我们包围,一种革命性浪潮会裹挟着每一个人前行,不管你是自愿的还是被动的。李大维创立的"新车间",是中国第一批创客空间。在这个别具一格的"车间"里,你看到的不是带有浓烈机油味的机床和冰冷的流水线,而是每个人的想法,以及自己动手制造出来的一  相似文献   
6.
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cois Truffaut)被人亲切地称为"楚浮",他绝对不是一个我们所熟识的法国导演,不像吕克·雷诺阿那样常年充斥我们的耳目。作为"新浪潮"主义的代表,楚浮名正言顺地正式挂牌是从他的《四百下》开始的。最近出版的《特吕弗传》让更多的中国影迷认识了这位大导演。戈达尔为《特吕弗传》写序,他这样写道:"是的。弗朗索瓦死了,我还活着。但这又有什么区别。我们都不停地述说着忧伤,但是我们的痛苦却一直沉默。"  相似文献   
7.
中国“第五代”导演的电影在题材、风格、语言探索、电影观念等方面与法国“新浪潮”有异曲同工之处。本文从身处不同国度的导演的文化背景、社会政治环境方面研究他们的作品异同。  相似文献   
8.
9.
让-雅克·贝纳克斯的《巴黎野玫瑰》是法国"后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其中的形象、视点和风格的分析,可以发现它可能代表了法国"后新浪潮"电影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向:融合性或曰杂交性.  相似文献   
10.
群像扫描     
《华人时刊》2012,(12):30-31
李安获法国颁文化骑士勋章11月27日,华裔著名导演李安接受法国文化部长菲里佩提颁授的文化艺术骑士勋章,她大力推崇李安的电影感动全世界,是一股清流。菲里佩提盛赞李安的电影游走在各种文化之间,在商业和艺术间取得平衡,透过电影,不同族群的人能打破藩篱对话。法国"大鼻子影帝"杰哈德巴狄厄甚至甘愿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担任配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