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马克思那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是以“双重自由的”雇佣工人的存在为基础的;并且,在从形式隶属到实际隶属、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过渡,是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自然结果而出现的。一些当代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研究则表明:资本积累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互动。不仅会使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形式隶属长期延续下去,而且会重新创造出各种形态的非自由劳动关系,以维持资本的赢利能力。这些研究证实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多样性和在特定条件下退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1922年李大钊参与倡导改良倾向的"好政府主义"是其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倒退。其中缘由,既与李大钊在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提出的"物心两面"改造和"中华民族无产阶级化"的理论有关,同时,"二大"前中共内部思想不统一和缺乏纪律约束的组织状况又使得李大钊的这种行为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4.
缺乏动力因使得技术长期处于哲学视野的边缘.海德格尔将人纳入技术的座架之中,从存在论层面为技术探寻动力因,将技术的本质理解为解蔽.斯蒂格勒认为这种解蔽式的理解看似赋予技术以开显其主体性的动力,实则混淆了动力因与目的因,使技术概念难以得到清晰界定.他结合古希腊神话寓意重新阐发技术的内涵,认为技术与人同源共生,技术是对作为"...  相似文献   
5.
刘建洲 《社会》2012,32(2):51-83
无产阶级化历程一般被认为是一个劳动者失去对生产资料的控制并为了生存向他人出卖劳动力的过程。作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无产阶级化历程构成了审视社会变迁的一个新的视角。本文首先对无产阶级化研究的困境做了分析,主要引介了C.蒂利关于无产阶级化的定义与分析框架;其次,对欧洲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曾经出现的无产阶级化的不同模式做了简要的分析和评价,指出了这些历史经验对于分析社会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化历程的深远意义;最后,针对“社会主义国家是否存在无产阶级化历程”这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通过对塞勒尼等人研究的引介,探讨了这些研究对分析农民工的阶级形成与无产阶级化历程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由从三则神话演绎出的三项原则支撑建构起来。第一项原则为爱比米修斯原则,表示人类天生缺乏足以维持其生存的任何本能,必须借助于外在的技术而生存,技术就是人类的本质和存在方式。第二项原则为普罗米修斯原则,表示由于人类是后种系生成的物种,人类的进化就是技术的进化,其进化的动力在于人类死亡的超前性。第三项原则为潘多拉原则,表示技术即为欲望,二者对立而统一,既是使人类社会进化的解药,也是造成人类社会各种问题的毒药。这三项原则共同建构起了斯蒂格勒技术哲学的神话结构。斯蒂格勒技术哲学为我们理解技术以及当代技术现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斯蒂格勒着眼于现时代人类的生存之痛,揭示了市场营销与精神工业的合谋状态及其后果,在新问题域即象征的贫困、文化的政治、精神的灾难三个层面与马克思的技术思想进行了对话。经由对人类生命外在化的新阶段的反思,斯蒂格勒以马克思关于机器技术所带来的无产阶级思想为核心,实现了对马克思技术之思的三次吸纳,构建了其关于劳动、生活和理论的知识皆丧失的普遍无产阶级化理论。在一般器官学视域中,斯蒂格勒对马克思技术思想的阐释存在着形式化应用的嫌疑,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造成了对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思想和唯物辩证法的误读,陷入了技术决定论的窠臼。  相似文献   
8.
雷环捷  王伯鲁 《创新》2016,(3):85-92
斯蒂格勒基于技术现象学立场,首先以后种系生成追溯技术起源,认为技术是人的内在的本体论式构成因素,不是技术的人性化而是人的技术化;其次,"谁"和"什么"之间的延异引发了原初性的迷失方向与现代性的迷失方向;最后,由电影时间和无产阶级化着手进行了社会技术化批判。从人的技术化到社会的技术化,构成其《技术与时间》系列的一条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9.
齐泽克指出,如果说2001年"9·11"事件和2008年金融危机标志着新自由主义的双重死亡,那么现在就是"再一次充分忠诚于共产主义观念"之良机.全球资本主义体系所内含的社会对抗性,证明了恢复共产主义概念的正当性.齐泽克根据所确认的四种对抗性,提出了自己的"共产主义假设",从"圈占公共体"与"被排斥者"这两个维度对这一假设进行了充分阐述,并指出这两个维度在恢复共产主义概念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重要性.从唯物史观的视阚来看,齐泽克的这番努力值得关注,其最具启示之处在于他力图从当下历史实在中寻找共产主义的根据.然而,在重新规定共产主义观念中,齐泽克把传统无产阶级概念激进化到存在层面,视之为"被剥夺了实体的主体"或"无实体的主体性",这固然容纳了经典无产阶级概念所轻视的边缘群体,但却同时使这一概念丧失了原有的革命性.因此,齐泽克的"共产主义假设"是否能够作为反抗全球资本主义的激进运动的"开端",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潘依林 《理论界》2022,(11):8-14
马克思的“机器论片段”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演绎了工业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下,机器技术、一般智力与固定资本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机器形态加速变革,分析马克思的机器观并找到未来发展路径是直面时代问题的重要任务。目前,在当代西方左翼对于“机器论片段”的大多分析中,技术哲学家斯蒂格勒肯认机器与技术作为推动社会的力量,而个人的理论知识与行为能力却又在资本的控制下被进一步剥夺,最终形成了“系统性愚蠢”的表征,出现普遍意义上的“知识无产阶级化”。在本文看来,斯蒂格勒的机器技术观建立在马克思分析“资本”关系维度上,因此,分析马克思的“机器论片段”内涵的机器观是理解斯蒂格勒技术理念、理解人工智能时代劳动与技术、知识与解放关系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