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6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时期散文的客观制约因素从历史看背着传统因袭的重负,从时代看有着无心媚俗的孤独;文体内面临“家庭分化”的无奈,文体外难免“尺长寸短”的伤感。但仍取得了很大成绩。“智性散文”便是一大超越。它的主要艺术特征包括丰富真切的人生体验,机智深刻的哲理感悟,生动厚重的文化意蕴,行云流水的随意笔触等,其文化品位不可多得。  相似文献   
2.
<正>文化领导力是领导力的核心部分。"文化领导力既是领导力的根基又是领导力的灵魂,只有基于深层文化积淀的领导力才会永葆青春不失效力,同时也只有不断发挥文化领导力的作用才会牢牢把控领导的方向,从而使其不至于迷失途中而导致领导形同虚设、徒有虚名"[江允英:《试论提升文化领导力》,《高等函授学报》(哲  相似文献   
3.
钱锺书曾对中国古代"诗者,持也"这一重要的理论命题进行重新发掘与辨析,提出"抒情通乎造艺"的观点,认为诗歌创作不等于情感宣泄,而是对自然情感的一种艺术加工,从而拆解了自古以来附着于此一命题上的道德主义限定与阐释,使其深蕴的文学本体论意义得以敞开与彰显。钱锺书的理论主张及其创作实践,在情性泛滥的中国现当代文坛,极具现实针对性,构成与之相对的中国现代智性思潮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6,(11):45-49
情感是道德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育人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但由于情感自身的复杂性缺乏实证的依托,当前理论界对情感本身的研究较少,且呈现一种倾向:只论及少数几种情感,将情感层次单一化,使之流于简单化而难免片面性。只有依据情感的性质和特点,重新审视情感,才能切中情感的丰富内容。在教育中,只有生理情感、智性情感和审美情感与德育的结合,才可能真正确立起既有理性自觉又有意志自愿的知、情、意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文学史中,关注疾病和死亡是许多作家的嗜好。托马斯·曼认为,艺术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是在精神上对病患的偏爱。在曼氏"病的哲学"中,疾病被视为一种提炼生活、超越现实、提高个性品格和认识能力的状态,是走向更高级的精神健康的起始,或成为一种特殊境界的源泉。作家多半不是为疾病而描写疾病,而是喜于把疾病作为认识手段,让人看清事物背后的真相。托马斯·曼关注几十年之久的一个命题,便是疾病与人性、智性以及人的尊严之间的密切关系。他从"同情死亡"到"同情生活"的转变让人看到,对疾病和死亡的兴趣,说到底是珍视生命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史铁生的<务虚笔记>向人们展现了走向哲学的小说的新的景象.作家以其富于智性和灵性的语言为小说走向哲学铺平了道路,因而小说语言所显示的意义就不再限于其文本本身,而是为我们的文学如何与哲学进一步融合提供了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湘西小说有两种诗性:抒情诗性和哲理诗性。沈从文早期和中期的小说创作以原生态和象征态叙事来构筑抒情诗性,浓郁的抒情性和理想化色彩是这种小说的突出特征;其后期的湘西小说则转向观念态叙事,深沉的思索和智性的灵光显示出批判的锋芒。如果说沈从文早中期的湘西小说呈现出唐诗的意境美,那么其后期的湘西小说则是一种宋诗般的理性美。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中西方道德教育优劣异同的辨析,对当代科技发展所造成的诸多问题的反思,认为未来道德教育必须注重智性与德性的高度完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的相互融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其重要性已愈来愈显见,但它的重要性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这却是要加以细致地分析的。《大学语文》在启迪学生的生存智性、拓展学生的认知时空和提高学生的美学素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大众传媒为主体的消费型时代,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技术"吃人"现象。这反映在文学领域,就是以高科技为主要写作对象的"智性写作"的出现。我们不禁质疑,在这样一个技术化的时代,创作的"智性化"是否已经变成一个重要的写作方向?文学是否依靠"智性"才能取得它的生存地位?文学的家园在哪里?本文立足于这些思索,从康德的理性批判和普鲁斯特的"真实观"入手,来辨析"智性"在文学创作中的位置,探索文学的终极关怀,以期对当前"智性写作"的问题和方向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