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6篇
社会学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价值判断现代模式的成因中中国文化因素之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7至19世纪,是西方人的价值观发生新旧交替的时期,其结果形成了价值判断的现代模式。在此过程中,中国文化被当作西方文化的参照系,它既参与了这一新的价值判断模式的形成,又成为这一模式的一个主要判断对象。这一跨文化的互动过程既比较全面地解释了西方价值判断模式转换的原因,也解释了中国文化在西方所遭遇的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按照马克斯.韦伯对现代精神特质的概括,现代就是"理性祛除巫魅"。祛魅作为现代处置神性信仰与公共秩序二元化方略的准确反映,长期以来被人们解读为一种反对宗教介入公共生活的现代姿态。其实,这种偏狭的"现代"忽略了信仰对于人类生活的意义,并因此无法完整理解现代生活公私两个世界的互动关系。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今,宗教的复兴运动促使人们在祛魅之外看到由复魅象征着的人类另一种生活模式。由此人们可以认识到宗教之于人心秩序、理性之于社会秩序的高度相关性。宗教的价值就此再获肯定。而掌握世俗权力的人们,也就不再具有以无神论的方式处置有神论问题的理由。  相似文献   
3.
立足西方哲学视域,从世界观和价值观层面人手剖析相关概念。有神论主张世界二分。认为外在于世界的逻辑的、永恒的、人格化的精神实体乃世界本原;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有限无限之矛盾,给予个体终极生命关怀,却导致价值目标外化。无神论超越有神论,在世界之中寻找构成它的统一基石,由此分化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流派:前者以自然的、生物的要素为基石,后者以个人意识或其逻辑外化为基石。两者均采取静止的、非历史的或者纯逻辑的推演方法,注定无法将自然与人真正融为一体,最终未能在合理的世界观之上建构起相应的价值观信仰。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彻底超越以往一切理论,把实践引人历史,并借助辩证法将自然、人与社会有机统一:一方面。世界一体化为一个主体与客体互化的有机过程,规律不断生成为客观且能被人认识的“在”;另一方面,这些规律在历史活动中经过逻辑提升必然成为具有永恒意义的价值原则,即共产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4.
有所敬畏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信神,有的人不信,由此而区分为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宗教徒和俗人。不过,这个区分并非很重要。还有一个比这重要得多的区分,便是有的人相信神圣,有的人不相信,人由此而分出了高尚和卑鄙。  相似文献   
5.
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无神论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同“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斗争 ,其实质就是一场无神论与有神论、科学与迷信、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较量。这一斗争也给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敲响了警钟。正确地分析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 ,有针对性地深入批判唯心主义有神论 ,加强无神论教育 ,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同欣 《领导广角》2003,(7):13-14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社会主义与“宗教”这一特殊矛盾,不是一个简单问题。在国际上,西方敌对势力在千方百计地挑动这一矛盾,这正是他们选择民族、宗教问题作为“西化”、“分化”中国的突破口的一个重要依据。国家宗教局叶小文局长在接受本刊特约记者采访时强调,宗教问题,事关社会稳定大局,我们必须牢记并落实江泽民同志提出的“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正确妥善地处理好宗教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中国的人本主义与西方的宗教有神论这一根本文化冲突出发分析了20世纪初中国的现代化探索,认为这一探索过程包括融合中西、西化和超越中西三个阶段,重点探讨了其发展演变规律及造成中国的现代化屡受挫折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8.
无神论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建设中西方社会价值观中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不同,无神论在建设社会价值观中的作用亦存在差异.表现在理论旨趣上,西方无神论以关注世界本体追寻奠定了西方人本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中国无神论则以着眼现实社会政治生活奠立了中国传统社会群体本位价值观的基础;价值本位上,西方无神论推动个人本位价值观的确立,中国无神论促进群体本位价值观的形成;作用方式上,西方无神论以批判宗教神学促进个人本位价值观的确立,中国无神论以驳斥世俗迷信推动人本主义价值观的形成.考察比较无神论在建设中西方社会价值观中的作用,对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马克斯·韦伯著名演讲《以学术为志业》中的"der alte Mill",流行的英译本、日译本和汉译本将之译为"the old Mill"、"老三ミル"和"老密尔",并均认为韦伯所指是詹姆斯·密尔。通过查找W.G.Runciman专著《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哲学批判》,并引证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有神论》原文,说明应将"der alte Mill"译为"年老的密尔",其中的Mill实际上是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即俗称的"小密尔"。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为当代中国人理解宗教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方法。如果我们把人们习以为常的"宗教鸦片论"进行一番重新的认识与讨论,我们则可以发现,马克思提出的"宗教是鸦片"的观点,其真实的意义则是在于强调宗教问题就是社会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宗教社会论"。它说明,宗教问题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变迁,随着社会问题的改变而改变。这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当代中国得以科学实践的基本主题,其目的应是把宗教信仰转换为宗教的社会服务和信仰的社会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