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6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149篇
劳动科学   17篇
民族学   37篇
人才学   53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62篇
理论方法论   66篇
综合类   918篇
社会学   220篇
统计学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155篇
  2010年   159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155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语文教学过程的课堂节奏与课文朗读 ,历来是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二者掌握得好 ,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为此 ,作者结合 2 0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 ,谈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2.
声音、节奏等具有伴随意义,有时是对语言本身意义的补充.在翻译时力求音义对应是实现等效翻译的一种重要手段.当然,英汉语音在结构、功能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也使音义对应有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3.
文学活动起源于人猿相揖别的地方 ,在人类最初的实践活动中 ,就包含着被语言整合的真、善、美意识 ,文学及审美与语言是共生关系。原始诗歌的节奏和原始叙事的逻辑性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 ,但它们不仅具有审美功能 ,还具有多重文化功能。早期文学活动的重要特征是初民们共同创造想象世界 ,想象把人类引向进化的阶梯。  相似文献   
4.
西方歌剧Leitmotif(主题)技巧的起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Leitmotif被广泛地运用在西方歌剧中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leitmotif的起源与发展。早期Leitmotif它的特征是反复出现但是变化不多。后来韦伯发展了这一技巧。他不仅在leitmotif再现时增加了和声和节奏上的变化,而且还用leitmotif将歌剧各幕之间联系起来,起到了贯穿的作用。德国作曲家瓦格纳将leitmotif技巧的运用提到了最高的水平。瓦格纳创造性地将多个leitmotif交织在一起运用,形成一个大的音乐网。并用此网从始至终与剧情紧密配合,使其成为作品必不可少的主体。从而打破了歌剧原有的固定型式,为歌剧的发展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语言迁移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学生在英语发音、语调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相关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6.
谈诗歌朗读     
本文从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出发,论述了诗歌朗读的意义和作用,并根据诗歌的特点,从五个方面探究了诗歌朗读的方法。本文认为:要朗读好诗歌,首先要深刻理解诗歌的内容;其次,要深入诗的意境,酝酿出真情实感;第三,要掌握好朗读的节奏;第四,要读好诗的韵脚;第五,语调和诗节层次要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7.
节奏是舞蹈动作在力度、速度、幅度等方面的对比和变化,是构成舞蹈动作的基础。舞蹈节奏感是舞者对节奏作出的某种反映和感受能力,是凭借人的形体运动和动作组合体现出来的。舞蹈可以没有音乐陪伴,但却不能没有节奏,舞蹈动作的本质永远是有节奏的运动,舞蹈的神奇莫测和千变万化是由节奏创造出来的。节奏来源于生活,生活节奏要经过艺术化的转化方能成为舞蹈节奏。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电视教材制作过程中把握节奏的重要性以及节奏与镜头的运用组接、节奏与画面的光色造型、节奏与解说、节奏与背景音乐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速度和节奏是相互联系着的两个概念,速度节奏的变化和音乐的其它一些元素一样,共同对音乐的表演、音乐形象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双关这一修辞格,蕴含了深刻的语言、文化信息,因而双关翻译不仅仅是意义上的传递,也是文化的传递,近年来,译界已推翻了双关不可译的论断,但也承认“双关本身可能是不可译的,可译的是原语使用双关这一事实。”本文旨在探讨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读者的期待视野以及文章风格对双关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