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2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66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朦胧诗"与北岛、多多等人的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朦胧诗”是以《今天》诗人为代表,不同于“现实主义”倾向的一股当代诗歌思潮.它与“五四”提出的建立“人的文学”有相通之处,但把诸多荒谬的、“倒挂”的经验带进了诗歌世界,因而具有与现代主义文学相通的美感面貌和艺术风格.不过,他们的诗又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相区别:与西方现代主义既把客体世界看成是荒谬的,同时也认定主体世界的荒谬性不同,“朦胧诗”肯定主体的意义,企图以诗重演过去的创伤性经验和创造新的未来,重建人的尊严和诗歌的尊严.“朦胧诗”之所以产生广泛的影响,既在开拓了新的诗歌言路,也在言说方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后矇胧诗"群,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个重要文学现象。由于"后朦胧诗"群的驳杂与庞大,学术界对这一诗群的认识始终停留在有限的、在当时由于发表鲜明"反叛"宣言的那几个派别上面,从而忽略了这个庞大群体的多元性,结果造成了历史性的误读。这一误读主要表现在把整个"后朦胧诗"群看作是一个反文化、反传统的诗歌群体和对它们语言革新的不认可。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发展中,语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从1949年到1978年的诗歌写作基本上处于他者化力量的规范之下,诗歌语言消解了诗性和审美性。在当代的发展过程中,朦胧诗和第三代诗歌先后经历了两次意义重大的语言学转向,并为汉语新诗发展赋予了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以来,文学界对诗人食指的“打捞”或“挖掘”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沉潜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的热潮期以及21世纪初期以来的延续与新变期三个阶段。在历史现场赋予诗歌的特殊魅力消散后,有待进一步对食指诗歌作出客观公正的整体性评价。  相似文献   
5.
在"文革"时期的"地下诗歌"向之后的"朦胧诗"的演进过程中,民刊<今天>起到了从潜流向激流转折的过渡作用,或者说,"朦胧诗"正是站在<今天>的起跑线上开始新的诗歌征程.从办刊的文学行动和刊载的文学作品来看,<今天>即体现了民间性、非官方性的边缘化特征,又体现了强烈的现实参与意识、开放的文化意识与现代性视野.并且,<今天>因其同人性质而具有形成流派的可能性,也因其始终坚持的纯文学性而掀起了新时期的一场诗歌运动.  相似文献   
6.
朦胧诗是新时期文学的第一个诗歌潮流,它是一代人生命体验的艺术折光,凸现了自我意识,带来了诗歌审美的嬗变和精神重建的要求。朦胧诗的诗人们呼喊人道主义和要求人的尊严、价值等的启蒙主题,以及大胆借鉴西方现代派的艺术手法的探索精神,无疑是一座崛起的丰碑,已经深深烙在人们心里。然而,朦胧诗由于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和精神危机,在更为激进的新生代诗人的一片打倒声中,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7.
文革后中国迎来一场文学复兴运动,在诗歌方面出现了以"朦胧诗"为代表的艺术风格,诞生很多"朦胧诗"和"朦胧"诗人,以北岛、舒婷等为代表。作为诗人、编辑和元文本作者的韩东一直是先锋诗歌的重要声音。曾有很多批评家将其诗歌与"朦胧诗"、"后朦胧诗"等相提并论。然而,韩诗却是以抵制和否弃"朦胧诗"而著称,并提倡"真实地写作"。选取了韩东《山民》等诗作分析其诗学观,认为韩东式怀疑带有一种存在主义意味,相信真实性和个体经验,并以此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周志强 《广西社会科学》2008,153(3):153-156
新诗自诞生以来,就要面对中国传统诗歌和西方诗歌的双重标准和压力。20世纪80年代初,朦胧诗的出现及成功又使得它成为了评判之后诗歌的新参照系。大约10年前,一些当年力挺朦胧诗的批评家对朦胧诗后诗歌作了严厉的批判,把诗歌在当代的处境简单地归结于诗人和诗歌本身,却忽略了对批评本身的反思。因此,批评应突破自己的盲区,进入到诗歌文本本身中去,以走出困境,真正对诗歌进行理论建构和文本阐释。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诗歌的历史叙述中,"朦胧诗"、"第三代"与"90年代诗歌"构成了八、九十年代诗歌的中心环节,关于它们的争论也是诗歌批评的最重要部分。悖论性的是,这些诗歌在其最活跃的阶段实际上在整个社会文化生态中处于非常边缘的位置,引起的批判最多,内部的差异和争论也最激烈。这是否隐含了当代诗歌一条隐秘的成规,争议越多,越不可回避,其地位也越稳固。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诗歌的出现,是社会对诗学追求的一种新潮流。新生代诗人以提高诗性精神为旨归,在立足民间的的基础上力求超越民间。其群体的理论言说、创作实践并非达到了完全一致的效果,但其主导倾向基本表现为以“解构”为指归的个体生命意识崇拜和超语义崇拜。新生代诗人个体生命体验隐存于世俗化日常生活底下的个人·心灵大海,这种转移把诗歌的主观心灵性突出到诗歌创造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