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5篇
社会学   2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薏苡仁又名薏仁、苡米、苡仁,是常用的中药。又是普遍、常吃的食物,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薏仁又是一种美容食品,常食可以保持人体皮肤光泽细腻,消除粉刺、斑雀、老年斑、妊娠斑、蝴蝶斑,对脱屑、痤疮,皲裂、皮肤粗糙等都有良好疗效。但生薏苡仁性偏寒凉,炒薏苡仁和麸炒薏苡仁性  相似文献   
2.
柚子是人们喜爱的一种水果,价廉物美。柚子皮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祖国医学对柚皮早有论述,《本草纲目》中记载了柚子具有“消食快膈,散愤懑之气,化痰”等功效。柚皮入药叫作化橘红,性温、味苦、辛。柚皮中含有挥发油。主要为柠檬酸和芳香醇,能散寒理气,燥湿化痰,消食宽中,适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喉瘁痰多等。  相似文献   
3.
本草纲目》中的不少“本草”是从西方的伊斯兰诸国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民族的医学典籍中的例举及其诠释足可证明这个事实。  相似文献   
4.
钱琦 《老人世界》2014,(2):49-49
《黄帝内经》中认为五谷即“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而在《孟子》中称五谷为“稻、黍、稷、麦、菽”,佛教祭祀时又称五谷为“大麦、小麦、稻、小豆、胡麻”,再而后便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谷类有33种,豆类有14种,总共47种之多。研究表明,五谷杂粮可养五脏。  相似文献   
5.
郑延芬 《家庭科技》2011,(10):31-31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宁得一斤地榆,不要明月宝珠"。这里所说胜过珠宝的地榆,是指地榆的根。它性寒,味苦、酸,入脾、胃经,有凉血止血、收敛解毒功效,是传统的凉血止血中药。药理研究表明,地榆煎剂对人型结核杆菌有完全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福氏痢疾杆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6.
苏木 《家庭科技》2011,(7):31-31
薄荷,味辛性凉,归肺、肝经。《本草纲目》云:"薄荷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薄荷的功效即疏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疏肝解郁。临床上主要应用于以下方面。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汗出不畅、头痛、口渴、咽痛、脉浮数等。薄荷辛凉,能透散表邪,清热解表,故应用于风热表证。本品虽为辛凉之品,然其透散之力较强,  相似文献   
7.
王新志 《决策探索》2014,(19):86-86
薏仁是我每天必吃的食物,只要我在家吃晚饭,必定会用薏仁煮粥喝。 《本草纲目》认为,薏仁药性平和,有渗湿、健脾两大功能。它不但能治小便不利、湿滞痹痛等病证,还能健脾止遗、排脓消痛。薏仁还有一大好处,渗而不峻,补而不腻。  相似文献   
8.
征婚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水,百药之王。”(《本草纲目·水篇》)。水,乃生命之源泉。水,乃防病养生之宝。  相似文献   
9.
振鸣 《四川社科界》2005,(12):F0003-F0003
中华医学历史悠久,名医辈出,古今中医名家不仅深入研究中草药医治疾病,对果蔬防范疾病,健康人体也有着广泛研究。颇具典型代表性则是胡萝卜。李时珍称胡萝卜为“菜蔬之王”,并在其所著的《本草纲目》中提出:胡萝卜“甘,辛,微温,无毒,下气补中,利胸膈肠胃,安五脏,令人健食,有益无损”。可治夜盲,肺结核,营养不良,贫血萎黄,小儿软骨,食欲不振,眼睛干燥等症。  相似文献   
10.
莲藕微甜而脆,可生食也可做菜,药用价值相当高。《本草纲目》称藕为"灵根",经常食用能"令人心欢"。但莲藕生吃和熟吃药用价值有所不同。生藕性寒,甘凉入胃,有清热凉血作用。因此将藕稍焯,凉拌吃或直接生吃,有清烦热、止呕渴、开胃功效,用于治疗热性病症。莲藕煮熟后其性由凉变温,能增进食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