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9篇
社会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影《绝命岛》由龙腾艺都(北京)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出品,国内新锐导演冯超执导,由刘桦、林雪、霍思燕、戎祥、石天龙等两岸三地多位演技明星及亚洲知名动作明星连联袂主演。该片投资三千万人民币巨资,外景取景东南亚风情的热带雨林,打破国产惊悚片制作瓶颈,打造国产动作爆炸视听效果初现锋芒,诡秘刺激的劲辣气氛,让电影更显神秘诧异之感。孤岛生存、死亡追逐、密室逃生等经典类型  相似文献   
2.
阿瑟·密勒剧作<撒姆勒的女巫>描述"指认女巫"事件,对愚昧野蛮、荒谬绝伦的宗教制度批判,展示了社会风俗的悖谬与荒诞.  相似文献   
3.
"诛"字的本义是"责罚、责备",由"责罚、责备"义引申出"杀戮"。早在春秋后期,"诛"字便引申出了"杀戮"之义。但"杀戮"之义直到汉代才逐渐成熟并占据主导地位。"诛"表"杀戮"义兴起的缘由大约有三个:1.春秋战国时期君王具有绝对的统治力,往往君主的"责罚"被引申为"杀戮";2."诛""杀"二字的经常性连用,并逐渐凝固成词,促进了"杀戮"义的发展;3."责"字分担了"诛"字的一部分"责备、责罚"义,使"诛"得以专表"杀戮"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日本著名导演,北野武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关注。个性化的北野武电影在极端中徜徉,暴力死亡与温情幽默交相辉映,简单直白与特立独行相得益彰。本文通过对北野武人生经历、主要作品特点的梳理,力求在国民性和个性化之间解读北野武。  相似文献   
5.
史前史和民族学领域的学者认为,在初民社会中,死人和死去的动物有着同等的对待,因为都是处理死亡,这就决定了葬礼仪式跟狩猎仪式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事实上,从一开始,狩猎和献祭仪式就伴随着葬礼仪式且相互影响。本文论述葬礼仪式的发生以及葬礼过程中的种种仪式行为,如动物献祭、仪式性杀戮、仪式食物的分享、对尸体的处理等。通过具体诠释,表明神话观念对仪式行为的支配性作用,葬礼仪式在确认和维系社会群体持续性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地中海边界     
我们姑且称呼前1492年的历史为“古代”。在古代长河的战争中,无疑也有过残虐和杀戮。但是时至今日,历史学必须强调:占据过文明和军事优势的东方,没有如同欧洲殖民主义屠戮灭绝数以千万计的印第安原住民那样的灭绝罪行。古代更存在剥削也存在奴隶制,但今天历史学也该说:在古代曾占据了强势的东方,没有如殖民主义者在美洲那样,把动辄百万、数逾千万的印第安原住民赶入银矿和金矿的深井,先把他们活活奴役致死,然后再以“猎奴战争”从非洲绑架黑色人种;没有把黑人掳掠、贩卖、赶进大西洋的奴隶船,最后在美洲的种植园和银矿井对他们敲骨吸髓的劣…  相似文献   
7.
2013年6月22日,因广裕公司由来已久的内部矛盾,范杰明先后杀了包括他的同事、公司法定代表人、黑车司机以及一位海军哨兵在内的6人。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笔下存在大量死亡和杀戮现象,他靠着敏感多思的性格,以富有感性的笔触写出了人生的偶然性、有限性,也写出了人性的残酷面。这些素材来源于他的边城乡村生活和军旅生涯的丰富经历,来源于沈氏独特的"死亡体验",并由此走向自我生命价值的思考,进而反思杀戮,反思历史,实现个人的觉醒和完善,从中见出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原点,以及他逐渐走向艺术成熟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9.
侯馥中 《唐都学刊》2007,23(1):80-87
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发展到后期,经历了元末的动荡,由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完成了大一统。作为一位封建政治家,他勤政爱民,不辞辛劳,为明王朝的稳定和长治久安耗费了毕生的心血。他重视法制,执行认真,冀图通过国家法律的框架严肃吏治和约束功臣。然而,事与愿违,官吏贪赃枉法,功臣更是骄纵不法,严重威胁着明王朝的统治。严峻的形势使朱元璋的“忧危”情绪日甚一日,更激起其猜忌多疑的心理。于是,在洪武中后期,朱元璋对官吏和功臣法外加刑,进行了大规模的诛戮,确实对吏治有所匡救。但是,他狂暴杀戮,也为明王朝带来了无可挽回的损失。就其整顿吏治和屠杀功臣的全过程而言,这二者之间又存在着深层次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关于曹操"唯才是举"用人策略的的积极效果,学者有较多的研究;而对曹操赤壁之败的探讨,所论亦多。然曹操的用人策略及赤壁战败之间的内在逻辑,学者似少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