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7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3篇
社会学   7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郭冠英 《领导文萃》2009,(13):69-73
失之交臂 唐德刚曾说:“写一个人的传,你要比他自己还要了解他。” 唐德刚说的是李宗仁(他曾写下《李宗仁回忆录》)。遇到张学良.唐德刚当然视为难得的机遇。可惜,没写出来。但在写的过程中.他比“他自己还了解他”。  相似文献   
2.
绿蒂 《源流》2012,(12):68-71
新中国成立后,罗青长(原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说:"云广英同志是我党派出以红军代表身份与李宗仁接触的第一人。"这指的是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两广事变"后延安派出密使一九三六年,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央红军在陕北的战事屡屡得胜,而在华北,日寇直驱南下。蒋介石对内打内战,对日采取不抵抗政  相似文献   
3.
李宗仁归国的打算开始于1955年5月,直到1965年7月实现,时间跨度10年之久。经历了许多曲折。 “他愿意回来。我们就欢迎他回来。”  相似文献   
4.
俊生 《山西老年》2009,(11):10-10
1949年,对国民党而言,面临着土崩瓦解的危机;对共产党来说,它却迎来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机遇。阎锡山无疑是以最近距离见证历史变局的"核心观察者"。阎锡山旧部近年整理编印了  相似文献   
5.
郝增 《百姓生活》2011,(1):58-58
1949年9月的一天,“代总统”李宗仁特地打电话给宣布下野后已移居到广州的蒋介石,约他单独就目前的局势谈话。李、蒋二人在二楼的会客厅落座后,李宗仁对蒋介石说的第一句话便是:“今天我是以国家元首的地位来对你谈话!”李宗仁的用意十分明显,蒋介石独裁专制数十年,已养成了一套“一言堂”的家长制作风,只有他颐指气使地拍案训斥别人,断无人敢对他疾言厉色训斥。  相似文献   
6.
陶德瑶(1881—1955),字柏青,原湖北省襄阳县老区双沟陶王岗人。1906年9月,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为步兵第四期学生。曾参加同盟会,并与蒋作宾、何成浚诸先生,同为日本士官学校丈夫团之主要成员。学成回国,入保定军校第一期,借以联络革命同志。以后被派至广西,助蔡锷训练新军,并创办广西陆军小学,任校长。李宗仁、叶挺曾学习于该校。  相似文献   
7.
从新桂系首领李、白二人的私人关系,新桂系在广西采取的政策,以及与中共的关系几方面着手,分析了新桂系鼎盛一时的原因,同时也说明:新军阀势力无论如何强大,只要它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终究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8.
1948年"行宪国大"中的副总统选举,蒋介石支持孙科反对李宗仁。随着选举的进行和各派系与中央的斗争,原本支持程潜的国大代表、民青两党的国大代表、联署选举产生的国大代表以及三青团等大部分成员均站在自身立场上反对中央,支持李宗仁的选举,对李宗仁的竞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国民党政权逃离大陆前夕,蒋介石即开始积极谋划"复职".面对李宗仁仗恃宪法避居美国的阻挠,他既有决心"复职",亦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利用民意置李于受谴责的地位,分化了桂系势力,统合了内部,规避了法律上的障碍,最终在国民党内"民意"的支持下,成功"复职".而李宗仁不敢面对蒋的挑战,应对失据,失尽人心,他虽在美国积极活动,试图以美制蒋,却未能获取美国的支持,最终在这场政争中落败.蒋介石在台湾复任"总统"事件,不仅是蒋介石政治生涯中起死回生的一步,而且对当代台湾史与两岸关系也影响甚巨.通过对该事件的梳理、研究,既可以了解1950年初台湾政治的基本状况,也可以了解蒋介石在国民党内进行政治斗争时的基本立场、心路历程与政治手段.  相似文献   
10.
史健 《领导文萃》2008,(21):50-53
1949年初,国共谈判时,毛泽东为新华社连续写了六篇评论。《毛泽东选集》收入了五篇,《评战犯求和》、《四分五裂的反动派为什么还要“空喊和平”》、《国民党反动派由“呼吁和平”变为呼吁战争》、《评国民党对战争责任问题的几个答案》、《南京政府向何处?》等。而惟一没有被收录的。也是后来鲜为人知的评论是——《蒋介石李宗仁优劣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