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3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17篇
理论方法论   45篇
综合类   684篇
社会学   42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谢灵运的山水诗是他不遇于世的象征,其山水形象多客观性,缺乏完美的意境,语言精工妍丽,用典广博晦涩,以求悟玄理为审美指归;谢朓的山水诗是他向往隐逸又不能忘情于利禄的人生追求的外化,其山水形象主观情意较浓,重视意境的创造,语言清新自然,用典旨意较显豁,玄理色彩冲淡,以审美创造为指归.  相似文献   
2.
李白三十多岁初入长安时期创作的乐府诗歌《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是其诗歌创作第一高峰时期的代表作。本文运用汉语韵律学的理论,分析李白《蜀道难》等三首乐府诗歌中运用同音重复手段所产生的一唱三叹、突出主题、加重感情等音韵魅力和语言风格,揭示了作品中语言风格与托物言志的意境、“挥斥幽愤”的思想感情是融为一体的,让读者从新的角度体味李白乐府诗歌崇高的浪漫主义意境。  相似文献   
3.
围绕李白与杜甫的生平行事及其诗歌创作,从八个层面进行对比论述,所谓“以诗证史,有裨于知人论世”。文中既综合了当代的研究成果,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孙绰作品的分析 ,说明山水诗如何从玄言诗中孕育生发出来 ,指出文学史应当加强对于古代公认而后人不甚重视之“文宗”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李白一生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月下的李白,充满了对故乡、故人的深情眷念;对平民、女性的朴素情怀;对人生、宇宙的深沉思索;对诗意人生、精神家园的执著追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诗人的伦理情感、生命关怀、宇宙意识、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6.
论沈约的山水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约是齐梁之际的著名诗人。他的山水诗集中创作于东阳外任期间。其山水诗作景物描写细致生动,而诗中的情与景却呈现为不相交融的割裂状态,并带有较多的述行意味。沈约山水诗的这种特征与当时的文学风气虽然相左,却与前代的谢灵运有类似之处。而导致这种相左与相似的主要原因便在于个人的遭遇与心态。  相似文献   
7.
谢灵运对于山水诗的贡献不仅在于其对诗歌题材的开创上 ,而且在山水审美、山水人格、山水艺术等方面都有了全新的审视角度。他在与山水的息息相融中 ,不断追求人格的超越和艺术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本以切实的资料,考证出崭新的结论: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曾在青城山修炼;李白自叙“与逸人东严子隐于岷山之阳(即青城山)”,“东严子”就是与他“弱龄”订交,结为“异姓天伦”的道友元丹丘,他们三人在青城山结识,故后来李,元二人均由玉真公主推荐入朝。  相似文献   
9.
在雅、俗两种文化中 ,李白和杜甫的影响显然不同。居室文化 ,大致属于雅的范畴 ,其中杜甫的影响较大 ;酒文化 ,俗的成份较多 ,其中李白的影响较大。相形之下 ,李白比杜甫更加贴近人民大众。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李白安陆干谒、供奉翰林和从王米行动的分析 ,指出了诗人参政之所以失败 ,其主观原因是政治目标过于理想化、缺乏实际政治才干和嗜酒纵疏 ,客观原因则是玄宗后期厌倦朝政、沉溺声色、奸相专权及政治日趋黑暗和朝廷不再真正重视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