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调元的古籍编刻活动贯穿于他的一生,包括访求珍本、编订成书、编撰大型丛书及后续的修订增补,为保存巴蜀文化文献做出了重要贡献。李调元编刻古籍从内容上来说经史子集四部齐备,还刊刻了几部大型丛书如《函海》《续函海》,编纂了《蜀雅》《全五代诗》等大型总集。他广泛收集有关历代巴蜀文献的资料,尤其是明人杨慎的著述,汇刻到《函海》中,才使得这些著作因《函海》而保存下来。他在文献的甑订与辨别上,非常注意可靠性与完整性,因而所编刻的古籍质量很高,是清代中期蜀中刻书的代表。所撰写的几十篇《函海》序跋,或考订作者,辨析版本,或纠正前人误说,补充内容,皆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特点,反映了李调元的文献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清代四川才子李调元对巴蜀文化最为钟情。李调元时代,正值清代初年,面对当时巴蜀文化一片凋落和衰败的情况下,李调元倾力刻印书籍,复兴蜀学。广泛采集蜀人作品,对乡邦文献作了完好保存。同时对整个巴蜀大地,也作了倾情歌咏。对地方戏剧的着力扶持,至今仍有其非凡意义。李调元于巴蜀文化的振衰复兴之功,值得用心考察。  相似文献   
3.
文娱生活     
《老友》2011,(6):46-47,57
  相似文献   
4.
《东华笔话集》辑录了清代文人李调元的三篇轶文,其内容涉及李调元与朝鲜文人交流时的积极心态和他贬官后的生活境遇与情感发泄方式,以及他个人著作的流传与出版情况。  相似文献   
5.
刘平中 《唐都学刊》2012,28(3):67-73
《函海》是与《汉魏丛书》《津逮秘书》《知不足斋丛书》“共列为四部”的清代著名私刻丛书。《函海》并非成于一时一地,亦非成于李调元一人之手,其版本源流复杂,一书多至八版,累计收书二百二十余种,千余卷,号称“天下奇书”。该书所刻皆白汉而明诸人著述未见之书,有功于《永乐大典》一书之流布,有补于《四库全书》遗珠之憾;专刻蜀中耆旧著述特别是明升庵未见书及己著书,有助于巴蜀典籍文献传承、蜀学文脉之延续。  相似文献   
6.
李调元与江浙文坛联系紧密。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袁枚、吴中七子之中的王昶和曹仁虎、京口探花王文治等均与李氏互有交游。其中,赵翼与李调元的情谊较深。从两人的交往中,可得见李调元对江浙文坛的关注,也可窥见李氏我虽生于蜀,吴越长在怀的一片吴越情结。  相似文献   
7.
韩功应 《老友》2011,(6):47-47
清代戏曲理论家、诗人李调元,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有一年端午节他回家,进厨房发现一锅粽子,刚要拿起来吃,却被他的三嫂拦住。三嫂深知五弟文思敏捷,就随口说了一句上联:“五月五日五弟厨房讨粽子。”她声称若对不出下联,就不能吃粽子。这上联连用3个“五”字,加之有个“讨”字含有贬意。  相似文献   
8.
2006年12月9日至11日.由四川省民俗学会、中共罗江县委、罗江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四川省李调元学术研讨会”,在李调元的故乡——罗江县隆重举行。研讨会汇聚了来自省内外研究李调元的专家学者60余名.收到学术论文32篇。与会专家学者在学术研讨会开幕前.还参观了位于罗江县文星镇的“醒园”、“李调元读书台”等遗址及罗江县城内的“李调元纪念馆”。  相似文献   
9.
刘运国 《可乐》2011,(1):61-61
清代诗人李调元与夫人胡小璧结为良缘,有一段十分奇特的经历。 那年,李调元刚满19岁,中了秀才。一天,邻居王德元来玩,对他说起一件奇事:德阳的柏隆镇柴市巷开了家医馆,不医病,专医诗。李调元大吃一惊,根本不信。王德元发誓说亲眼所见,挂的是“诗医”的匾牌,医生叫胡林,千真万确。  相似文献   
10.
清代学者兼诗人李调元在世时诗坛即有以他为性灵派诗人之说。李调元虽喜爱袁枚的性灵派诗,但他们仅在晚年始有短暂交谊。李调元是学者,其诗有学人之诗的倾向,但又具有诗人之诗的特点,在乾隆时期的诗坛卓然自立,在清诗史上有一定影响。将他与袁枚在诗论、诗学渊源和诗歌创作等方面进行比较,可证实李调元不属于性灵诗派,并有与之对立的状态。我们尚应对其诗论与创作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