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5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8篇
丛书文集   70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17篇
社会学   4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甲午战争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中日两个国家的命运。这场战争,可以说是继鸦片战争后清末新政结束前对近代中国发展道路影响最深的一次战争。对中国而言,至今仍在追问战败的原因中难以释怀,对甲午战争诸多疑问的解答,仍然横亘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本文拟从清军军事实力这一极微的视角,解读中国战败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
林建勇 《领导文萃》2012,(20):86-90
这一枪如果打准了,中国近代史就要改写这一枪,响在中国的领土上,差点被击中的人是一位有名的中国人。1876年6月24日,在英国船长勒莫提·拉普利曼达吉的指挥下,一帮英国水手驾驶着一艘英造"阿尔法"级和一艘"伽马"级军舰,经过近三个月的海上航行,抵达中国天津大沽口海港,等待购买者大清帝国的验收。11月27日,虽寒风凛冽,但云淡  相似文献   
3.
李鸿章在给一代大儒吴廷栋写信的时候,自已也说“鸿章少年,有志于学,不得已为事情所累”。  相似文献   
4.
1894年甲午海战后,丁汝昌关于这场战争的战报与实际战况存在很大差距。除了客观因素外,丁汝昌的主观谎报是最主要的原因。表面上看,丁汝昌的谎报是他为了保住职位的虚夸,而在本质上却反映了当时“轻日”思想和“保船制敌”路线的矛盾和北洋舰队高级将领集体对清政府的欺骗。  相似文献   
5.
左宗棠治水     
草丛 《老人世界》2020,(2):10-12
想必大家对“大禹治水”这个历史典故早已耳熟能详。其实,纵观中国历史,不少名人都曾致力于水利建设并作出了卓越贡献,左宗棠就是其中之一。左宗棠生于1812年11月10日,卒于1885年9月5日,字季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左宗棠作为晚清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除了敢于同外国入侵者坚决斗争、维护国家利益之外,还从国计民生出发,除水患、兴水利、保民生,发展社会生产。  相似文献   
6.
长城 《老人世界》2014,(8):14-16
乐观坚强的外交官夫人 1905年,严幼韵出生在上海,父亲严信厚是晚清大臣李鸿章的幕僚,以盐业起家发了大财,创办了纱厂、面粉厂、药房、茶庄等,此外还在全国各地设有13个银楼分号,堪称富甲一方。  相似文献   
7.
在晚清四大名臣中,张之洞没有曾国藩那样走红,没有左宗棠那样牛气,也没有李鸿章那样位高权重。但令人称奇的是,在政局动荡、国势颓废、人心背离的晚清,他竟然一生都在升官,一生都没有被贬,甚至没有受过任何处分,并最终成为慈禧临终的托孤重臣。  相似文献   
8.
加强海军的军备建设是晚清"自强"军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李鸿章是建设晚清海军的实际组织者,他直接参与了晚清海军军备建设的全过程。本文试求从战舰购置与自造、海上火器的制造及引入、海军练兵三个方面探讨李鸿章为晚清海军的军备建设所作出的开拓性努力。  相似文献   
9.
崇厚与李鸿章同处"数千年一大变局"的时代,其出生、成长虽不同,但都担任过通商大臣,都有办理外交、通商、制造、练兵和海防的经历.崇厚大起大落,李鸿章却不断"成功",是各自的学识、才干、能力差异所致,还是另有原因?本文通过考究两人的所作所为,及其对历史和社会所起的作用,从历史条件等方面加以分析,略作述评.  相似文献   
10.
1876年2月签订的《江华条约》,是由朝鲜王朝独立完成的。清政府礼部事前的咨文、李鸿章所谓的“劝函”,清政府事后获悉缔约的信息来源、获悉订约后的表现,均证明《江华条约》的签订与清政府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