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62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51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杜诗的总体风格被归结为沉郁顿挫.笔者认为,所谓沉郁顿挫实际上是对一种富于落差感的心理状态的形象化描述.这种落差感既存在于单个作品之中,又存在于各作品的相互作用之中,更存在于诗人身世与作品的对比之中.  相似文献   
2.
李植的<杜诗批解>是朝鲜文人批解、注释杜诗的第一部个人著述,被誉为朝鲜人研读杜诗的入门要籍.李植批解杜诗时注重考辨异文、分析诗作结构、阐明诗作句法,担负着教导后学的任务.其以异域之人研读杜诗,确与中华之人有着不同的视野与角度.  相似文献   
3.
杜甫极富诗歌创新精神,有十个创新点:(1)变先前诗歌的以抒情为主转而成为以叙事为主,变先前诗歌的歌唱理想而成为描写实际人生;(2)首创“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3)首次把时局题材引入七律;(4)首次提出“创作心态自由论”;(5)首倡“瘦硬”为美的审美主张。(6)首创以诗论诗的文论形式;(7)首创典雅辉煌的长篇排律;(8)首次把“当句对”的对仗形式引入七律作品;(9)首创“丁卯句法”;(10)创制了一种新型的拗救方式。杜甫的创新,具有开创诗歌新天地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治杜如治经──评《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王辉斌在杜甫研究史上,宋代“千家注杜”占有颇为重要的地位。其中被称为“少陵功臣”的赵次公的《社工部古诗近体诗先后解》,就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巨著。宋代刘克庄称该书的学术成就可与《左传》杜预注、《汉书》颜师古注、昭明...  相似文献   
5.
集杜句,“学琰语”,用以自遣,是文天祥《胡笳曲(十八拍)》的主要特点。作者在代蔡文姬立言的同时,融进自己的经历和感情,艺术地概括了南宋末年的社会现实,抒发了社稷倾覆、民族劫难的深愤巨痛。文天祥《胡笳曲》凝重沉郁的风格,与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可谓同曲异调;又在诗歌体裁和表现手法上提供了与《集杜诗》200首不同的集句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7,(4):112-120
"大家"说是明代诗学的重要命题,而该命题始终是在杜诗学语境下,主要围绕三大问题展开:即杜甫是否为唐诗第一人;杜诗中的瑕疵是否影响到他的"大家"地位;作为"大家"的杜甫与"正宗"是什么关系。这三个问题的展开,主要突出了杜甫在各体诗中的成就、地位,其与盛唐诸家的比较及杜诗价值的论定,明代格调论诗学也在这过程中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深层次。明代"大家"说理论,除了"集大成"命题来自宋代,明人对它作了深细地开掘,还关涉到诗人才性、精神修养、生活面、艺术训练、文学传统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文学评点家,金圣叹在其所评诸书中不但多有立异标新、别开生面的诠释,而且提出了一些明确的诠释美学命题,尤其提出了"先生未必如此作,吾不可不如此读"的诠释美学观。在诠释杜诗时,他把其中所包含的意义关系从杜甫的世界转换到自己的世界,注入自己的主体性。金圣叹所使用的这种"断章取义"的解诗方法可谓一把"双刃剑"。其积极的一面,就是当其与"尚论古人"的一面相结合时,可以调动读者的主体性,实现作品意义增值的效果;其消极的一面也不容忽视,那就是容易与作品所表现的实际内容相脱离。总体而言,金圣叹的"杜诗"诠释美学观念富有创造性,得大于失。  相似文献   
8.
9.
谢贤良 《国学学刊》2023,(3):37-46+139
以“诗史”论杜诗,肇自晚唐孟启《本事诗》。《本事诗》取法于《左传》阐释传统和《诗经》大小序体例,强调“推见至隐”,具有寓主观褒贬于客观史事的倾向。考求孟启本义,“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并非对“诗史”创作时间、地点的严格限制,而是对杜甫生平的记叙。从结构上来看,《本事诗》的叙述并非“崇李抑杜”,反而以杜甫对李白生平的记叙,强调杜诗的纪实性。作为孟氏“诗史”说重要内涵的“推见至隐”,指杜诗效仿《春秋》书法,褒贬美恶,尊王攘夷。杜诗“诗史”概念与《春秋》有着紧密联系,绍续薪传自乃祖杜预,并影响了宋代“诗史”概念的建构。“推见至隐”是“诗史”说兼备抒情与叙事传统的一重视角。  相似文献   
10.
刘欢 《国学学刊》2023,(3):47-58+140
赵次公对杜诗“字字皆有来处”“从万卷中来”的认识,源自宋人“以故为新”的创作理念。赵次公把“来处”细分为“字”“语”“势”“事”,涉及词语、句式、诗法、典故等多种类型,且从字面与意义、祖出与孙出、分用与合用等多个层面,详细剖析杜诗转化前人语词典故的方式方法和造语过程,还分析杜诗所用语词在历史上的使用范例,展示诗歌语词诗法的流变,充分体现了黄庭坚为代表的宋诗学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