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5篇
社会学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果戈理与鲁迅在早期作品与创作生涯的发展中,具有高度同构型与相对相似性.两位作家在俄、中两篇《狂人日记》生成之前,已经各自继承了两国传统文学遗产中早已具备的共通性——对“黑暗世界”里种种精神现象所展现的兴趣、观察与探讨.两位作家文学知识生成的背景与发展阶段中,对于所谓的“黑暗意识”、“黑暗闸门”与“小传统”的喜爱,确立未来作品中对于异类、异端与异化的接受与关注.在早期作品中,两位作家连结了原始、黑暗与疯狂,在手法上选择了滑稽感与笑,展现其衍生的种种问题.他们藉由这些来自黑暗世界的非理性与精神现象,展现了远比一般现实主义小说中道德性说教更具力量与份量的效果,更能颠覆所谓西化的文明.两位作家的早期作品在赞扬原始的狂欢性质之余,并不产生低级的、卑俗的“滑稽的毛病”,反而吊诡地提升悲喜剧的美学特质,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2.
果戈理与别林斯基围绕《与友人书信选》的论争是一桩思想史公案,其实质是两种"文化视力之争"。在对待果戈理的自然派倾向问题上,别林斯基看到的是"自然性"与批判性,果戈理自己看到的是"和解"与救赎;在如何解决俄国的现实问题以及如何看待俄国的未来的问题上,别林斯基看到的是革命,果戈理看到的是信仰。作为解决现实困境的别林斯基立场更易为大众所接受,但作为解决永恒的灵魂问题的果戈理立场,则需要人类在拯救的进程中逐渐领悟。  相似文献   
3.
2013年鲁迅思想研究异彩纷呈、创意不断:钱理群将鲁迅在今天的意义概括为三个“拒绝收编”:拒绝被体制收编,拒绝被一切文化体系收编,也不想收编他人。孙郁提出,鲁迅在审美判断上是一个托洛茨基主义者。理解鲁迅,如果不保持与列宁主义的距离,他的面孔可能永远是政治化的。李冬木强调了芳贺矢一的《国民性十论》对于周氏兄弟的巨大影响。姜异新认为,鲁迅的辛亥故事纯粹是鲁迅式幻想,是特殊的鲁迅式晶体。通过“看与被看”、“吃与被吃”,国民性终于被审美地觉知。邱焕星指出,鲁迅对青年和学潮的态度是复杂多面的,对其自身也是一种双刃剑效应,这种效应必须放在“国民革命”这个大背景下进行认识。王彬彬注意到在鲁迅的语境里,月亮往往意味着希望、温暖、爱,也象征着理性和光明。这或可让我们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感受到鲁迅的性格、精神、心理中温软、阴润、柔弱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俄国作家果戈理和我国现代作家沈从文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构筑了两个相对立的文学空间:乡村与城市。一方面,乡村图景寄托了他们美好的记忆,也是他们对现实城市生活的反拨,只不过果戈理笔下的乡村世界具有浓郁的喜剧色彩,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悲剧色彩较浓;另一方面,作为城市生活的观察者和描绘者,他们同样用讽刺的、嘲弄的文字展现了一幅幅卑微的、非人性的城市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5.
杨莉 《学术交流》2003,(6):148-150
虽然鲁迅的《狂人日记》在体裁、故事情节发展等方面都借鉴了果戈理的同名小说 ,但是 ,由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只是简单地通过“狂人”的遭遇表现当时沙俄社会的腐朽和丑恶 ,因此 ,就没有鲁迅运用象征的手法在其作品中将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仁义道德”概括为“吃人”以及对“吃人者”遍布在社会各处的认识等内容“忧愤深广” ,更兼之鲁迅是站在启蒙立人的角度对封建宗法制度进行彻底否定并表现出复杂的内涵 ,这更使果戈理的《狂人日记》与之相比而显得缺乏那种磅礴大气和厚重感。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是"为人生"的认同下,果戈理的小说进入鲁迅的选择视野,并影响到他的《狂人日记》。但从深层结构考察,两篇《狂人日记》呈现出很多差异性:从本体论的层面来看,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种文化的本体论,其逻辑起点是对中国文化本体结构的思考;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则是一种人的本体论,其逻辑起点是对抽象的人的思考。而从方法论的层面来看,鲁迅选择的是用存在主义哲学来看视中国文化本体结构的问题,致力于绝望中的反抗;果戈理则是用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来考察人的当下境况,坚信人的灵魂沟通。  相似文献   
7.
本文浅显的解析了果戈理的文学精神与鲁迅的文学精神,透过两位文豪对文学的追求以及在文学上的成就可知其二位文学作品中都有着相同的讽刺艺术风格以及对待文学的态度都是极为认真的,不同的地方则是果戈理的文学成就更侧重于作品本身的造诣,而鲁迅的文学成就则更侧重于作品的思想指向。然而,纵使两位作家的文学精神有着异同,但是他们的文学成就以及文学精神值得我们后人敬仰和学习。  相似文献   
8.
胡迪 《现代妇女》2014,(7):298-299
尼古拉·瓦西里耶夫·果戈理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其代表作《死魂灵》以深入的笔触将俄国现实做了全面而深刻的剖析,将人性直接而大胆地揭露,笔调客观冷峻。但更为可贵的是《死魂灵》中果戈理为我们呈现的文人的责任与担当,使得《死魂灵》冷峻的笔调与激越的感情构成奇妙而和谐的张力,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9.
果戈理构建主题直面社会时弊 ,人物刻画入木三分 ,语意锤炼精妙独到的讽刺艺术 ,作为批判现实主义流派的精髓 ,至今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罗赞诺夫的文学批评摒弃了传统的"经院批评"模式,代之以感性、直觉的随笔形式传达文学感悟。他的批评视角独特,观点鲜明,彰显着浓厚的主观性。他倾向于借助对比凸显作家创作的个性特色,他将普希金与果戈理置于对立的两极,认为前者创造了一个真实、鲜活与光明的世界,而后者则编织了一个幻想、僵死与阴暗的世界。罗赞诺夫创建了"生活的宗教",他的批评凝聚着对宗教、文学与社会问题的思考,而这些思考皆透过生活之棱镜的折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