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3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格非在《作家》(2011年第17期)上发表了长篇小说《春尽江南》。格非十余年来全力打造了三部曲,前两部是《人面桃花》和《山河入梦》,写的分别是国民革命早期和五六十年代的中国。通过三部曲探索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内在精神的衍变。而《春尽江南》则聚焦于当下中国的精神现实。小说通过描写诗人谭端午和律师庞家玉(原名李秀蓉)这对夫妻及周边一群人近二十年的人生际遇和精神求索,切中了我们时代精神疼痛的症结。  相似文献   
2.
有用,没用     
【正】冯唐评论另一作家的书时说:码字是一种无用的手艺,在这个必须有用的时代。格非在自己刚出版的长篇里,借男主人公的嘴也说:竭尽全力的奋斗,不过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无用的人。男主人公是诗人。当然,两位作家的意图都是先抑后扬,目的要反衬文字的魅力和魔力,甚至要强调文  相似文献   
3.
作为充满了“先锋意识”的小说家,格非在其长篇小说《欲望的旗帜》中,演绎了一出大学校园里荒诞异常的闹剧,隐晦地寓言式地揭示了笔下人物内心真实与外在真实的差距与矛盾,而贯穿所有思想所有行动的则是人的欲望:人人身不由己地受着欲望的牵引,以至要瓦解理想与道德的约束。  相似文献   
4.
格非:存在的眺望与沉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非是一个十分讲究小说的叙事艺术和语言修辞的作家 ,其创作具有一种相当个人化的诗性风格 ,他将记忆、想象、感觉和沉思融为一体 ,沿一条类似于博尔赫斯、有时略显晦涩玄奥的创作之路去展现人和历史的存在形态 ,挖掘人的生存本相和历史的存在本相 ,从而对读者的理解力和感悟力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5.
2004年9月,一部名为《人面桃花》的长篇小说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本是一个普通的出版行为,但现在看来,从面世的那一刻起,它就似乎注定要承载超过小说自身的意义。《人面桃花》的作者格非曾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坛上叱咤风云的先锋作家,这样的身份决定了《人面桃花》的问世,必然要和一场二十年前的文学运动联系起来,尤其是一场仅有几年就销声匿迹的文学运动。因此,当众多评论家把《人面桃花》以及徐星《剩下的都属于你》的出版,称作是中国先锋小说作家的复出时,我能感受到他们兴奋的心跳。毕竟,作为一场代表着小说创作新方向的文学运动。先锋作家们的兴起与沉寂,都“不仅仅是他们的自我期待,也是历史的和整整一代人的期待”(陈晓明语)。  相似文献   
6.
格非的《隐身衣》营造了一个古典音乐发烧友的“乌托邦”,引领读者在丑陋和混乱的世界中找到善良和美好东西,拯救身体忧患和精神焦虑,最终找到生存的理由和勇气。小说各章命名、人物关系、情节展开、修辞策略和主题升华,都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说还原了现代中国人的“乌托邦”心态史,呈现了神秘而又恐怖的精神与历史轮回。  相似文献   
7.
1986-2016年间的格非研究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在先锋话语视野下探讨格非的叙事策略与形式迷宫;第二阶段,侧重对格非小说创作主题与叙事风格的研究;第三阶段,围绕"江南三部曲"的相关评述,指出格非融合现实主义与先锋叙事经验,始终坚守文学的创作自由原则和知识分子的写作立场.  相似文献   
8.
格非小说研究至今已有30年,成果不计其数,但仍有不足之处。拿“江南三部曲”和《隐身衣》来说,二者看似毫无关联,实则联系紧密,只有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才能直观地把握格非小说从“乌托邦”转向“反乌托邦”又回归“乌托邦”的发展脉络,清晰地洞察格非小说乌托邦叙事思想的隐性回归,全面地梳理格非小说乌托邦叙事思想的复杂演变,准确地解读贯穿格非小说始终的乌托邦叙事思想,从而弥补格非小说研究的空白。“乌托邦叙事思想”的回归,既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又是乌托邦积极意义的必然要求、个人生存发展的刚性需要,还是格非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这一“演变”与“回归”,格非向我们展现了“乌托邦”的重要意义与巨大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身为学者的小说家格非对小说理论的思考更具“学者气韵”。出于理论自觉,他意识到现代文学因自身悖论而面临时代巨变,借助西方叙事学理论重回故事和传统叙事, 经由传统描摹当代生活、触摸时代精神,使小说获得强烈的现实感和历史感,重建文学理解现实的知识谱系。他在中国小说尚属进行时的现代性中思考当代小说的主体性,更在异质性文化空间中探寻汉语写作新的可能性, 为当代文学应对大时代难题提供了典范与自信。格非小说与小说理论使得所讲述的中国故事更具在地性,在为当代汉语叙事提供新经验的同时, 也成为其逼近经典的有效标志。  相似文献   
10.
"乌托邦"本身就包含了两种意思,一种意思是人们理想中的美好家园,另一种意思是空想的不存在的国家。从《山河入梦》最后一章起,格非就开始质疑表面上看起来可以称之为"乌托邦"的花家舍人民公社。政治层面的不平等和不自由、生活层面的不美好等,都是格非创作的着眼点。继而,在《春尽江南》中,当格非看到黑暗肮脏、混乱不堪的社会现实,便把乌托邦梦想埋进了内心深处,从各个方面对欲望乌托邦和社会乌托邦展开了无情的批判。这些包含着浓郁的反面乌托邦思想的叙述,可以称之为"反乌托邦叙事"。联系西方反乌托邦作家,与其经典反乌托邦小说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虽然他们选取的时间段不同、批判的着眼点不同,但从更深层面来看,二者的创作目的是相同的,无非是想告诉人们——乌托邦无论如何都是无法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