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0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4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联考源     
对称和平衡是古中国人崇尚的形式美。对偶句便是对称与平衡的语言形式。对联不过是可以游离于诗词歌赋之外的对偶句。楹联源于古题铭,是对偶的题铭。春联则是元日悬贴的楹联,与“桃符”全然无涉。对联当滥觞于战国期间,而非西晋、南朝,更非五代后蜀。  相似文献   
2.
桃符演变为春联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一过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方方面面的内容。从桃符演变为春联,从神荼郁垒演变为其他武士形象的门神或门画,是桃图腾崇拜到英雄崇拜的发展,也是桃图腾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完美结合。桃符文化属于道家符箓文化,也反映着儒家的天人感应意识。桃符演变为春联的过程,是符箓文化由俗变雅的过程。春联对于原来实物表现的桃符来说,不仅是高雅的文学化,更是具有特殊美感的诗化。  相似文献   
3.
最早的春节相传,中国原始社会就有"腊祭"之说,夏朝建立后,此习俗便流传下来。《尔雅》一书说春节:"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最早的春联春联的雏形是古代的桃符。战国时每逢过年,人  相似文献   
4.
桃符,桃符     
女人,总会心仪那些灵异的饰物,比如刻着藏经的链子,象牙的手镯,藤编的脚环。这些我都有,但最近与我相伴的,是一个最简单的桃符。  相似文献   
5.
桃符文化在中华各民族中都普遍而根深蒂固存在着,在中华文化中形成了一种独具景象的文化单元。桃符在长期的流变中带上了几分神秘和虚假,但它的根基是真实的。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举一反三,能透视到世界上各古老民族中的神话、宗教及巫术等等,其实它们的初型都是人类生活中的真实事物。  相似文献   
6.
明汉维新废除了从中国传过去的历法习俗,日本仿效西方把正月改为公历的一月一日。现在中日正月的日期虽然不同,但是两国人民迎接正月的心情是一样的。中国贴门神春联和日本立门松都是迎接正月的一种方式,文章通过比较中国的门神春联信仰与日本的门松信仰,分析这两种信仰中所潜藏的两种不同神灵观。  相似文献   
7.
"桃符"是对联的"渊源",似乎已成为联苑行家的共识。本文则认为,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文章指出:先秦文献中的对偶句式,是对联的原始形态;使对联的原始形态最终发展成为独立的文学形式的,先后是六朝的骈文、唐代的律诗、宋代的词和元代的曲。若论渊源关系,只有它们才称得上是对联的"渊源"。"桃符"不过是使对联"推而用之楹柱"从而获得"楹联"之称的媒介而已。  相似文献   
8.
春联由来     
公元934-938年,后蜀王孟昶。命翰林学士作词书写桃符(用桃木板条写上神 荼 、郁牟二神名.悬于门侧.以压邪)。学士辛宣逊写了符板,孟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相似文献   
9.
古牧一 《新天地》2016,(2):52-53
桃符到春联 起初,汉朝的人们习惯在春节来临时在门前设置桃符,这时的桃符就是桃木上面画着神荼、郁垒两个神仙,按照东汉王充在《论衡》里引述的《山海经》所说,神荼、郁垒是黄帝用来驱鬼的干将,人们相信有这两人看门,百无禁忌.东汉张衡在《二京赋》里说:“度朔作梗,守以郁垒,神荼副焉.”这就是描写当时洛阳的桃符风俗.之所以用桃木为符,是因为桃木被人视为仙木,能压邪驱鬼.  相似文献   
10.
楹联是一种应用性文学样式。因为具有文学性,所以它与具有文字游戏性质的诗钟、巧对不同,它是审美的。上下联在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同时还必须有言外之意。楹联,特别是春联,与桃符的关系密切,它的出现还与摘句、书壁密切相关。五、七言楹联源于摘句,杂言,来源于魏晋骈体文。楹联是骈赋、律诗的文学内容与桃符的载体形式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