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自永乐朝始,明廷对于来自境外的"归降者"有意识的封授武职,赐予汉姓,安插于军卫,从而形成了特殊的"达官"集团。为了安抚、拉拢"达官",使之能真正融入明朝的制度体系之中,明廷在授职、支俸、承袭、生活待遇诸多方面给予了其超过汉官的待遇。明廷对"达官"的优遇措施增强了这一特殊群体的政治认同感。"达官"历经明代军制的多次调整,却保持不变,充分显示了明廷对这一群体的肯定与信任,也是明朝军事体系包容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麓川平缅宣慰司之乱关涉西南边疆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危,对西南边疆的政治和明朝国势产生了重大影响。云南卫所职役在麓川战役中系本省参战,肩负着护国捍边的重任,其获功依据主要为阵亡功、奇功和头功。“冲入敌阵”“深入敌境”的奇功以及“当先破敌”“出哨杀敌”的头功,均需莫大的勇气,尤其是内陆移入云南的职役群体,面对麓川地区复杂的环境和边境危机,军功升赏的激励机制可以增加职役群体的战斗力,更有利于麓川叛乱的平定。军功授予依参战地点环境的险恶程度、战阵的难易情况区别升赏,是为明朝廷“以靖边境”“护国捍边”的实际举措。由于麓川战役持续时间长,大小战役众多,过程复杂,嘉靖、万历年间,明廷对麓川战役获功者子孙应袭、应革功次作清理时,规定:奇功、头功袭职仍循旧例,仅对麓川战役中越升职级者和查无头功、奇功字样者减革,折射出西南边疆地区制度、文化与内地的差异,使得中央对其实施不同的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3.
漕运自秦朝产生以来,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重视,至宋代达到鼎盛,被宋朝历代统治者视为"国计".本文探讨了宋代漕运中低级武职押纲者与舟卒在各时期的发展变化情况,有关政策规定,奖惩办法及其原因、意义、作用等.  相似文献   
4.
5.
武职贴黄作为明代武官任免、晋升、奖惩等方面最为重要的档案资料,在明代武官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制度形成于明前期,虽曾在明中期依据实施情况作出适当调整,明后期又对制度中的种种漏洞进行修补,但仍无法挽救其名存实亡的命运。可以说,该制度经历了一个从创立到没落的嬗变过程。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制度本身的问题,还与卫所制度的衰败甚至明末政治危机有关。  相似文献   
6.
《南都学坛》2017,(6):12-17
汉代大将军自霍光伊始代替丞相掌握朝政大权,职事繁重,因此取得了开府权,其府内的僚属既有文职,也有武职,二者各司其职,共同辅助大将军处理事务。武职类属官有校尉、护军都尉、军司马、军司空、军司空令等,在任职、职责范围、迁免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形成了一套制度。  相似文献   
7.
明代的卫所制度是重要的军政管理制度,遍及全国各地的卫所,管辖着从各地抽调而来的军户和面积不菲的田地,从而形成了数量巨大的军卫移民群体。军卫移民以家庭为单位,他们自明初移居之后,近三百年间绝大部分都没有回到原迁出地。明代河南的军卫移民,在与迁居地军民共处的文化交流中,表现出以下特点:武官是卫所移民社会中文化建设和文化传僠的主导者,而军卫群体则是文化传播重要的参与者和引导者。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