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宠惠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法学家,在法律理论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和独到的研究;在法律实践方面,他曾长期参与立法、司法工作,对我国近代法制的改革和建设有一定的贡献。文章就王氏在宪法、国际法、民法、司法建设等方面,对其法律思想和实践作一初步评述,以期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有关死者名誉受侵时是否可索要精神损害赔偿的问题在当前的理论及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结合当前有关民法理论的新动向,通过对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剖析,论证了在我国有效实施在死者名誉受侵时, 其近亲属可索要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环境污染事件的频繁发生及其影响程度和范围的扩大,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突出社会问题,相应的责任问题日益受到民法学和环境法学的共同关注和重视。但是,两个学界对于环境污染侵权责任问题存在不同的法学视阈。我国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立法采取的是民事立法和环境立法的双轨制,并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了民法学界和环境法学界的理论研究成果,两个学界之间的沟通成为促进我国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协调性和统一性的重要保证。与此同时,面对环境本身受到污染或破坏的民事责任问题以及新型环境风险侵权责任问题的双重挑战,我国环境法学与民法学需要进行更深入和更广泛的对话,以拓展我国环境污染侵权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民法学从一片荒芜的园地变成了百花盛开、枝繁叶茂的花园。具有标志性的民法学成就可以概括为这几个方面:一是民法学基础理论有了长足的进步,二是比较法研究的成果大量出现,三是结合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以及改革开放的实践需要,推出了一大批专题性的研究和著述,四是方法论的创新,五是交叉学科的研究在民法学中得到广泛的作用,六是新一代民法学学者不断出现,新人大量涌现。我国民法学还要研究民事立法的问题,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为我国民事立法提供理论依据。当前,中国民法学的发展至少应当承担如下两大重要使命:一是积极推进民法典的制定,为民法典献言献策;二是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法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在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民法学教学改革中,民法学教学目标应定位为私法理念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民法学教学引导学生树立自由、平等、人文关怀的私法理念;通过课授课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培养学生处理民法实务的实践能力,以更好地服务民族地区。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法治现代化的进程中概念法学受到了法律学人的质疑和批判.但与其说是理性反思和批判的结果,不如说是对西方法律文明演进过程进行分析所得结论的移植.在我国法内正义与法外正义、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冲突时,应以何者优先?回答不宜以"恶法非法"为由,否定实在法的效力.面对法律权威、法律信仰尚待确立的中国法治现状,认真对待概念法学是法律学人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论互联网对民法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互联网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互联网的开放性、虚拟性、技术性、交互性、数字化、无纸化及传播速度快、发展速度快等不同于现实环境的特征 ,给现行民法学带来许多新的课题 ,对现行的民法理论已经和即将产生变革性影响 ,从而推动民法学不断地向前发展。本文主要从互联网的特征出发 ,探讨互联网对民法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章礼强 《社会科学》2003,4(11):50-56
本文认为民法哲学之研究关系到民法学之兴衰。作者通过对法哲学原理的阐发 ,对法哲学作了大体分类 ,认为民法哲学是法哲学体系中的重要部门法哲学之一。在此基础上 ,对民法哲学的界定和构建提出意见和向度 ,指出“公平”和“规范”是民法哲学中一对最基本的范畴  相似文献   
9.
本文因循着从生命孕育到死亡的轨迹,逐节地剖析人生的每个阶段所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希冀以民法理论和民法精神关照生命健康领域中的权利义务存在的多样形态。生命孕育阶段的谁有生育权、试管婴儿、代孕母亲、胎盘归属等问题,生命存续阶段的医患纠纷、隐私保护、器官移植、人体试验等焦点;以及生命终结时脑死亡标准、安乐死、尸体的属性等争论都是本文研习的内容。通过这一系列的阐释,在研究各个重要问题时,本文更想唤起法学家乃至所有人应该认真对待医学中的法学问题,实现现代民法对人从摇篮到墓地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0.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民法典》的实施对于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具有重大意义。在2021年12月25日举办的“民法典与社会治理”学术论坛上,与会专家就民法典与媒体治理、民法典绿色条款的类型化及与环境法典的衔接、民法典与知识产权法的新发展、民法典与我国民法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民法典与电子商务治理、民法典对房地产市场及农村宅基地和承包地“三权分置”的治理实践、民法典担保物权改革对营商环境的治理、民法典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实效考察、民法典诚实信用原则对诚信价值观的实践、民法典与商法发展的新动向、民法典与比较法、民法典时代的教与学、民法典与社会综合治理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