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3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29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111篇
人才学   41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318篇
理论方法论   70篇
综合类   963篇
社会学   266篇
统计学   4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187篇
  2013年   174篇
  2012年   173篇
  2011年   217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149篇
  2008年   235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我国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也取得很多成就,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仍然不容乐观.因此必须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合理制定保护措施,并利用各种途径进行文化传承,才能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永久流传.  相似文献   
3.
<正>一老伴老米走了,一个人的老年生活让老顾感到很孤单。一个月前,楼下的老朱也去世了。老朱六个儿女,有公务员、警察、教师、小老板。老朱猝不及防死了,因没立遗嘱,结果儿女为了争老朱仅有的一套住房,从吵闹最终演变为打架,三个子女住进医院,等着打官司。那种混乱与尴尬让老顾都感到脸红羞耻,为此,他去了律师事务所,立了遗嘱,并做了公证。办完公证,接待  相似文献   
4.
继承制度是社会契约即共同体契约在人类家庭中的体现,实际上也是共同体共同共有或其他关系的一种法定解释。宗教团体、少数民族群居部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五保户等共同体契约的制度内涵可以覆盖并替代继承。依据《民法总则》第93条之规定,寺庙作为捐助法人,设立理事会等统一的内部机构,形成共同体的内部治理结构,依照法人章程形成对内的行为规范,指导僧众的行为,生活生态呈现一种自成一体的共同体结构,僧侣遗产的处置应当适用共同体中建立的习惯规范,而并不适用继承制度。这并不意味着继承制度与宗教习惯、民族习惯、民间习惯存在冲突矛盾。适用契约路径解释僧侣遗产的处置,可以有效解释一系列继承法进路无法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6.
“垄林”是原始宗教崇拜的产物,但在实质上,它是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纯朴的自然生态观。傣族人民在与自然的长期相处中,深刻地认识到没有森林就没有水源,没有水源就没有水稻田,没有水稻田就没有鱼米,没有人们赖以生存的鱼和米,人类就不能繁衍生息。因此,要保护水源,就必须重视保护包括“垄林”在内的生态环境。傣族的“垄林”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一种文化就是这样形成的。“垄林”文化是西双版纳傣族人民千百年来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它对于防止水患和旱灾,保持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意思自治在遗嘱继承中的作用日益凸现。本文在追溯遗嘱自由原则发展演变的基础上,对意思自治原则在遗嘱继承中的体现做了一个全面的介绍,并就完善我国继承法对遗嘱自由原则的设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刘红 《老年人》2005,(2):43-43
问:向某因儿子不孝,与村委会达成协议,他的生养死葬由村里负责,所有的一栋房屋和其它财产在他死后归村里所有。可是,向某去世后,他的儿子拿出向某立下的“遗产留给儿子”的遗嘱.要求继承父亲的遗产。请问向某的遗产到底归谁所有?  相似文献   
9.
从中外水利教育的管理、教学、科研及产学研相结合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前夕,历史文化名城镇江第三次举行赛珍珠学术研讨会,纪念中国人民的朋友、美国女作家赛珍珠诞辰113周年.来自海内外逾百位专家学者研究和探讨了这位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文学创作的题材特性、主题意蕴及艺术构成;考察和评估了她当年反映我国抗日斗争的文学作品、支持中国人民抗日的政论言论以及大量卓有成效的援华抗日活动的功绩;思考和展望了她所留给我们的遗产,在今天全球化和本土化趋势并存发展的语境下,其跨文化的独特经历及对文化多元共存、互相尊重的认识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