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5篇
统计学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文章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陕西段水源区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AHP决策分析方法,构建了该地区自然环境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经过定量与定性综合分析验证,最终得出该地区自然环境综合评价结果.在评价结果分析基础上,对中线水源区的环境保护、生态补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决策支持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水源区是重要的供水地,关系着城乡居民的用水安全,但对水源区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对松华坝水源区的调查,分析该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从农村生产方式、农户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农户增收中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属于流域水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范畴,其补偿方式有着复杂的多样性,其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需要多个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尽快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生态补偿专项基金和补偿主体多元化机制,强化和完善生态补偿的税收调节机制,实行水源区生态标志制度。  相似文献   
4.
水源区生态输水治理补偿标准研究——以东北沟流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以东北沟流域为例,探讨了生态输水治理的补偿标准。从直接投入费用和机会成本的角度分析生态输水治理的总成本,以生态价值的增加作为生态输水治理的收入。引入用水效益系数作为生态收益分区的标准,确定出对东北沟流域的生态补偿标准。结果表明:生态输水治理后总的生态收入为每年16 317 670.98元,受水区每年享受了77.4%的生态收入,水源区每年享受了22.6%的生态收入。水源区承担生态输水治理的全部成本,生态输水工程实施后,受水区给水源区补偿标准应为每年2 258 637.48元。  相似文献   
5.
徐红霞 《学术论坛》2008,31(2):123-127
水资源及水环境保护利益补偿制度是在水资源(水权)运营中,一方面是指水资源及水环境(水源地和涵养水源区)保护中,受益方对受损方利益的补偿;另一方面是指水资源及水环境受破坏(污染)中,受益方对受损方利益的补偿.水资源及水环境利益补偿制度涉及问题错综复杂.关键是利益补偿的正当合理性、利益补偿的法律关系以及法律制度框架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移民社会资本损失与补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邓俊淼 《南都学坛》2011,31(2):123-124
移民损失补偿问题对移民生活稳定和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是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市场精英、库区移民共同参与的社会过程,在此过程中,库区移民原有基于血缘、地缘而形成的稳定社会网络会部分丧失,政府补偿针对的仅仅是直接的经济损失,而忽略了社会资本的隐性损失,因此,对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移民来说,应考虑社会资本损失和补偿问题:补偿移民和安置地居民,激励双方构建社会网络;测算社会网络的边界,实行边界范围内的整体迁移;让"正式网络"替代"非正式网络"的互助功能。  相似文献   
7.
8.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中存在着经济贫困、人口素质低下、粗放式经济开发、环境再度破坏等问题,实施人口总量控制和素质提高、集约利用资源、保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发展水源区生态经济的对策,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饮用水源保护区作为群众饮用水安全的根本保障,应把环境应急管理和环境安全防范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确保饮用水源区水质安全。加强饮用水源区环境应急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一是纳入生态功能区划,划定生态红线。国家从宏观战略层面颁布实施了《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规划》,将我国长江、黄河等重要河流的源头、国家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一批生态安全重要区域纳入了规划,并明确了区域发展导向和保护措施。但是,作为群众的饮用水源地,纳入各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措施的比例很  相似文献   
10.
十堰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始终坚持以国家利益至上,坚决服从、全力服务,强力推进移民外迁内安,强力加快生态工程建设,强力推进转型发展,全力以赴确保水质安全,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