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4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震发生后,广州派出了社工前往灾区开展服务。在遭受损失最为严重的中小学校,社工尝试用专业的手法和模式帮助它们走出困境。在服务过程中,社工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并充分利用每种角色所拥有的不同优势,从整合资源解决学校物资困难、听师生倾诉缓解情绪,到传授知识经验、组织学校社区开展大型活动,在不同的方面协调联合各方的力量,推动学校复课并致力于师生学习、生活困难的解决。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水磨钻施工原理、施工工艺、施工要点等,以实际施工实例对比常用的爆破施工技术验证其优越性。水磨钻在临近既有铁路、临近居民房屋孔桩岩石成孔施工中,较钻爆成孔具有震动小、经济安全、外界干扰小的优点。通过左线沙家河4#大桥临近既有线桩基施工的开挖实例,验证了该施工技术的优越性,为同类工程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重点探讨了清代洮河流域水利利用及工程建设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清代前中期与后期在水利工程建设规模、数量、灌田面积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别。前中期因政局因素更多表现为大规模与政府主导性,成果较辉煌;后期因政局动乱与民族问题而表现为兴建工程少、泉水灌溉等小规模水利设施兴起、原有水渠部分淤塞等。同时对清代本区的水利利用工具水车与水磨使用情况进行了探讨,认为水利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政府的重视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4.
5.
朱映占  王若帆 《中国藏学》2023,(4):125-137+216-217
水磨作为石磨的一种,曾广泛存在于藏族农业社会之中。文章认为,从考古资料来看,早在石器时代青藏高原就已经有石磨盘、石磨棒的存在和使用,具体到水力推动的水磨,更多的传说和文献记载认为是文成公主入藏后,教会了藏族百姓利用水力建造水磨房,使用水磨。从实证的角度而言,水磨究竟何时开始应用于藏族社会,目前无法从考古资料、历史文献和民族志资料等的研究中获得确切的时间。但是,可以确知的是明清以来藏族民众在其生活的村寨周边河沟安置水磨用于碾磨青稞等,的确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并且有一些藏族村寨的水磨水磨房(坊)屡经重建和维修,保存使用至今,成为藏族民众因地制宜利用水利的历史见证。可以说,水磨水磨房(坊)经过明清以来的发展,在蒸汽磨、电磨兴起之前,成为藏族村落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磨水磨房(坊)的分配使用与村社的日常运转密切相关,牵涉村落食物加工、社区宗教信仰、生计收入等诸多事项。通过对藏族社会中水磨的历史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其背后还承载着藏族的生态智慧,以及藏族与汉族、纳西族等民族的经济与文化交往交流和交融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6.
4月22日上午8时30分,芦山县救助站门口,20多名小伙子正在忙着搬帐篷。上百顶帐篷在众人合力下,很快装满了一车。车辆驶出救助站,精疲力竭的郭俊实在顶不住了,躺倒在路旁的绿地上。自从20日夜晚抵达芦山县城,郭俊和另外22个同伴就一直在奔忙。因为来自汶川地震重灾区水磨镇,他们称自己的行动是"有借有还"。  相似文献   
7.
8.
白族传统的水磨、水碾、水碓技术是一种普遍存在过的粮食加工技术。从文献记载和大量的民族学调查资料看,这种技术既传自汉族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又具有民族和地方特点,今天在某些白族地区还保存着。通过分析这个正在消失的农业应用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它的功能、结构和科技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高梧 《天府新论》2018,(2):封二-封三
作为一种史学方法,口述史对于抢救那些濒于失传的藏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独特价值。每位讲述者不经意间都会将自己的生活嵌入过往长时段的历史,以个体叙事的方式铺陈所属群体的文化传统。2016年10月,高梧教授对北川羌族水磨漆艺传承人朱红志进行了访谈。通过朱红志的口述,水磨漆艺的传承和现状及其个人的见闻感思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0.
昆曲是一种集文学、舞蹈、音乐、戏剧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而“水磨腔”也随着昆曲的发展有着上百年的古老历史,它的起源、兴盛到衰败,直至今日,这些都依然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在此背景下,了解“水磨腔”的艺术特点,保护、继承、发展和弘扬“水磨腔”不仅要解决所面临的困境,还要将“水磨腔”艺术推入公众视野,让昆曲“水磨腔”走进学校与社会中,本文就此展开对于“水磨腔”的一系列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