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5篇
社会学   3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整理和分析历史文献资料,对明清时期汾河下游地区旱灾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从时间尺度来看,旱灾发生的频率大、持续时间长,2级以下的旱灾发生的频率最高,3级、4级相对较少,在明中后期、清中后期,发生重度和特大旱灾的频次相对较多;从空间尺度来看,临汾盆地中心是干旱发生的重灾区,周边山地、有支流流经的地区旱灾发生相对较少,入黄口附近因黄河的顶托作用受灾较小。  相似文献   
2.
美丽的汾河     
消寒  白勇 《山西老年》2010,(9):40-40
  相似文献   
3.
《山西老年》2013,(5):39-39
  相似文献   
4.
明代汾河上游地区土地增垦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屯田政策、赋税政策和战争因素等。这些因素相辅相成,导致了汾河上游土地覆被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屯田的扩张、耕地的变化、汾河源区植被覆盖变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迎泽大桥是太原市的历史坐标。1954年至今,我从迎泽大桥上走过了55个春秋,亲历了它的初诞、重生与腾飞。近几年来,我几乎天天散步于桥头的珠琳园和墨  相似文献   
6.
明代汾河流域旱灾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明代277年(1368-1644)汾河流域旱灾史料的整理和分析,采用以县为单位的旱灾等级划分标准,利用线性趋势估计法对当时整个汾河流域旱灾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且从频率和强度两个方面研究旱灾的空间分布,同时以t分析方法对旱灾在时间变化上是否存在突变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明代汾河流域共发生旱灾147年次,平均1.88年发生1次旱灾,平均每年发生旱灾7.6县次,其中以2级旱灾为主(占46.97%).(2)在明代277年中,汾河流域旱灾发生频率呈极显著增加趋势,且夏旱最多,春旱和秋旱次之,冬旱最少,在季节连旱方面,春夏连旱发生最多,夏秋连旱次之,四季连旱最少.1473年为旱灾频率发生的突变点,1368-1473年为旱灾发生较少期,从1473年开始,旱灾发生频率明显加快.(3)从整个汾河流域来看,上游不易发生旱灾,且强度较小,而下游最易发生旱灾,且强度较大,与此同时,汾河流域中游东部较西部易反生旱灾,且强度相对较大,下游则相反.明代气候变冷是汾河流域旱灾频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金色年华》2009,(10):45-46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2001年的那个夏天,刚刚回国放下行囊的我,要去看望病中的姥姥。  相似文献   
8.
汾河上游地区是我国的生态脆弱区,有明一代,该区域的自然灾害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在明代中后期,山西进入气候异常寒冷期,是汾河上游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的重要因素。人类长时期的毁林、开垦,汾河上游地区的局地小气候受到破坏,不仅加剧了该区域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而且对中下游地区的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清代至民国时期,汾河中游地区庙会文化资源比较丰富,在庙会举办期间,祭祀演戏,酬神娱人,商品贸易,走亲访友,这些活动对民众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至今,虽然大量传统庙会得到恢复,但现代化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导致庙会的文化和市场交易功能都在弱化,社会交往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人际关系网络的形成取决于更加复杂的社会因素。在当前的节假日旅游新常态下,如果地方政府致力于整合社会力量,优化生态环境,庙会一定能呈现出新的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10.
汾河流域虽然地处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水资源比较短缺,但由于修建了四通八达的渠道系统,水利灌溉事业发达,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对有限的水资源进行了合理的利用和配置。特别是洪洞,水利志记载详实。认真研究古代水资源管理制度,对于如何完善当前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