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2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篇论文集中探讨朱光潜“静穆”理想观的提出、内涵、及意义。本文指出,朱光潜1933年回国后,直到1949年建国这段时期,把主要精力用在诗学和文学批评。“静穆”则是集中表现朱光潜诗歌美学理想的核心概念。这个概念,一方面是朱光潜长期阅读和品评中国文学的经验总结,一方面也是朱光潜积极吸收包括尼采在内的现代西方美学思想的结果。这个时期,正逢中国8年抗战和3年内战,朱光潜在战争的边缘坚持着他的美学实践,并且标举“静穆”的艺术理想。在这里,表现了艺术与战争、美学与政治的矛盾。本文意在于揭示这个矛盾在朱光潜美学历程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关于朱光潜“静穆”说的论争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朱光潜评陶潜“静穆”说的论争由 2 0世纪 30年代持续到 90年代 ,在现当代文学、文艺美学领域影响较大。鲁迅在“静穆”说提出之后即予以批评 ,认为陶潜决非完全超于政治和世俗的“田园诗人”、“山林诗人” ,他还向往激烈的反抗。建国后 ,朱光潜由美学上的唯心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对自己的文艺思想进行反思 ,对鲁迅的批评虚怀接纳 ,引发了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之后对“静穆”说的看法学界趋于统一。 90年代 ,有人对鲁迅的意见及建国后对“静穆”说的一系列批评提出质疑。本文认为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环境去肯定“静穆”说 ,因为在民族危急、中国两种命运大决战的年代推崇“静穆”会麻痹青年 ,瓦解斗志  相似文献   
3.
自西方美学理论体系和知识谱系输入中国以来,美学就开启了其中国化历程。吕澂从“美的要求”出发,倡导建构一种“全体的美学”,为美学中国化定了基调。然而,“五四”反传统的时代文化心理和东西方在形而上学上的分歧,阻碍了其与中国传统哲学及审美经验的融通与结合,美学中国化一度陷入了困境。直到朱光潜“情思融会”说的提出和朱鲁之间“静穆美”之争的发生,美学在经历了从美学观念的接受到辩证思维的引进、再到与本土形而上学的接轨三个阶段后,才初步完成其中国化历程,并走上了理论阐释与创作的艺术展示交叉整合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它是沉默的.我的梦中城市,清冷的,静穆的,大概由于我实际上对群众、贫穷及像灰沙一般刮过人生道途的那些缺憾的风波都一无所知的缘故。这是一个可惊可愕的城市,这么的大气魄,这么的美丽。这么的死寂。有跨过高空的铁轨,有像峡谷的街道,而那里所有的,却奇怪的很,是下界的沉默。  相似文献   
5.
古希腊人所生活的地中海地区是地跨欧亚非的多民族聚居区。希腊人在频繁的对外战争和贸易当中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文明成果,创造了不朽的古代希腊美术。古代希腊美术分为四个阶段: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荷马时期为古希腊美术启蒙时期,古风时期为古希腊美术发展时期,而古希腊美术巅峰状态出现在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驮小牛者像》为古风时期的作品,创作于公元前560年,雕刻的方法明显受到古埃及艺术的影响,雕像对称、肃立及正面表现是典型埃及雕像的特征,然而从驮牛这一形式及对人物肌肉精准的努力可以看出希腊人对既…  相似文献   
6.
7.
关于朱光潜评陶潜“静穆”说的讨论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持续至今,在中国文学和文艺学领域影响深远。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6年朱先生在《文艺报》发表文章对“静穆”说作出深刻反省后,“静穆”说的肯定论在大陆完全销声匿迹,论坛上形成否定论一统天下的局面。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肯定论再度浮出水面,与主宰论坛的否定论不时碰撞出丝丝火花,讨论顿生新的波澜,反映出世纪之交人们对陶渊明进一步的想像与阐释。这种对历史的重新审视与思考能否立足乃至进而取代主流意识形态,不仅取决于讨论一方的主观愿望,还取决于其论证是否人情入理和周详细密。今年是这场论争的七十周年和朱先生反省“静穆”说的五十周年,故关于“静穆”说的讨论尤为引人关注,为此,特就讨论中的有关焦点略作梳理,以吸引更多论者参与探索,将讨论深入开展下去。  相似文献   
8.
从整体上审视,"沉厚静穆"的美学理念贯穿了中原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成为中原绘画独具特色的地域性格。在五代北宋,中原绘画完成了从"真境"到"诗意"的转换,继而又分化为宫廷的、文人的、民俗的三类不同的审美趣味。中原古代绘画的发展与学术文化、王朝政治,甚至帝王宗亲的个人偏好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和悦静穆·人的形象·美好时代——黑格尔艺术观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格尔以心境的"和悦静穆"为艺术向欣赏显现的"理念",以"人的形象"为其完满的显现形式.因此,他关于"美(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之理性命题,在欣赏层面上即表述为:"美是和悦静穆之心境见于人的形象".由是黑格尔认定,美的艺术只能产生于特殊的美好时代.在他看来,人类史翻过古希腊时代那一页,"真正的艺术"也就谢幕了.  相似文献   
10.
汉画像石具有古朴庄重、拙雅自然,方圆互用、静穆深沉,柔中含刚、气势磅礴等三方面的"气韵"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