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9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现代交际》2008,(5):22-22
各有绝招刘志军杂文艺术的绝招就是叫人看不懂,甚至连自己都看不懂。越是难懂的东西越容易唬住人。小说、剧本的绝招就是在结尾留个没有结局的结局,这样才能够继续写续集和后传。电视剧的绝招就是胡编加滥造,爱情是主要。就这样不该发生的发生了,不可能产生的爱情产生了……  相似文献   
2.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有关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问题的研究代表了传统移民史研究的取向,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移民的原因、经过、路线、规模、影响等问题的探讨。进入21世纪,受后现代史学理论以及社会史研究方法的启发,有学者开始摆脱传统移民史研究的取向,尝试从一些新颖的角度、带着明确的问题意识对大槐树移民问题进行研究:从关注“人口迁移”这个动态的客观过程到关注“移民”这一主体生命本身及其背后的思想、文化过程。通过研究者及其作品背后暗含的问题意识,可以对百年来洪洞大槐树移民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分类。从学术思想史的脉络看,洪洞大槐树移民不仅仅是一个移民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吾心 《山西老年》2013,(6):17-17
"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自明朝以来,这首民谣就一直在我国各地民间尤其是黄河下游地区广泛流传,甚至在海外华人、华侨群体中也时常可以听到。洪洞县大槐树之所以成了中华儿女魂牵梦萦的精神寄托,是因为它承载着先人对故土家园的依恋和顾盼。历史上,究竟有多少人的故乡在  相似文献   
4.
"官""商"不分是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一个突出难题,"公职人员经商"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为此,国家颁布了大量的法律规定,却屡禁不止,在新时期新阶段,这种现象的隐蔽性在逐渐增强,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2010年11月11日,山西省洪洞县一对警察夫妇在家中遇害。这原本是一起刑事案件,但由于媒体曝出被害人涉嫌拥有巨额财产等问题,网友关注焦点遂发生转移:一个普通交警怎有上亿元家财?他的财富是如何得来的?面对越来越多的议论和传言,当地相关部门却迟迟不予回应。这些非正常现象,在网上引起广泛议论……  相似文献   
5.
洪洞水神庙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元代山西地区的社会面貌,也折射出元代科学、文化、艺术、生活等诸多历史特征,透过这些壁画我们既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也可以分析当时的科学文化发展状况。文章试图通过壁画图像解读元代散乐戏曲文化的发展和桥梁建筑技术的水平,从而进行多学科、交叉性的综合探索性研究,以求能够全景式、多方位地展示元代洪洞水神庙壁画艺术,为研究元代壁画提供可信的图像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在洪洞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郭景旭的心里,始终装着老干部的一本"健康账、生活账",只要一提起老干部和老干部工作,他就如数家珍,也正是有了这样一本"账",才赢得了当地老干部们对这位组织部长以及洪洞老干部工作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山西洪洞刘氏与当时南方的宗族一样,从明中后期开始组织化.刘氏从默默无闻的家族崛起,成为当地的望族,发展起宗族组织,并从明中叶维持到清末,主要原因在于科举的成功,农商结合的经济以及响应政府的教化活动,此外与大族联姻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洪洞刘氏虽然经历了明清鼎革,但是其宗族建设进程并未断裂,在清朝继续保持其优越的政治地位.刘氏宗族在清代通过进一步加强宗族建设,使宗族组织化,宗族经济增强,反映了明清华北宗族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8.
刘玉生 《北京纪事》2015,(5):100-102
大槐树自然还是指大院儿内那棵大的国槐.此槐树龄不详,不知谁人所种.但从外观看,树冠参天,枝繁叶茂,估计至少有几百年了.我还是幼童时,那树围之粗,一个高身量的大人展臂环抱,两手也不能围拢.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农历蛇年,蛇在十二生肖排行"老六",在山西独具特色的晋文化中,包含着不少精彩的"蛇故事"。介之推失落"蛇为喻"当年晋文公封赏功臣,"割股奉君"的介之推因被遗忘而遭遇冷落,同行人为其打抱不平、又不敢直谏,于是就巧妙地用蛇来比喻:"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所处。"帖子就悬挂在"宫门上",把晋文公重耳比作龙,随从流亡的五重臣比  相似文献   
10.
地名是一种特殊的专有名词,为了使其指代更加具体,在命名过程中我们通常会借助修辞,因此考究地名的命名缘由和结构方式等,有助于我们发现隐匿其中的修辞现象。文章从语音、辞格、语义三方面对洪洞地名进行探析,分析其在命名过程中所用的修辞及其特点,从而进一步了解洪洞地名的命名意图以及当地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