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1篇
社会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净之莲     
偶尔在人行道上散步,忽然看到从街道延伸出去,在极远极远的地方,一轮夕阳正挂在街的尽头,这时我会想,如此美丽的夕阳实在是预示了一天即将落幕。  相似文献   
2.
“童心说”是李贽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李贽的哲学思想呈现出儒、佛、道多元化态式.李贽的后半生潜心研究佛学,但他不是认为物质世界为虚幻,而是肯定物质世界的真实存在,正视现实世界.写于万历二十年的《童心说》,无疑受到了佛学思想的影响.“童心”的内涵与佛学的关系是多方面的,本文从“童心即最初一念”、“童心即绝假纯真”、“童心即清净本原”三个方面探寻李贽从佛学角度对“童心”作出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家庭科技》2006,(3):32-33
俗话说:衣穿布,食要素。吃多了荤食,人们的饮食自然就逐渐回归清淡。素食实在是个不错的选择,素菜清鲜、清淡、清净,既调剂了口味,又清理了肠胃。素食不再只限于某些宗教上的原因,更多人吃素, 是着眼于身体健康,或是在长久的大鱼大肉之后,为口腹寻求一种清新的调剂。素食主要原料是大豆、青菜和魔芋等,营养价值丝毫不逊色于肉类和蛋奶,还能降低脂肪和胆固醇。有数  相似文献   
4.
四五十年前,他是中国影坛屈指可数的明星,如今他孤身一人平静寂寞地生活着。回顾今昔,他没有牢骚抱怨,他说生活从不亏待任何人,一切荣辱得失无不刻上时代的烙印。  相似文献   
5.
外面太嘈杂了,到哪里去寻找清净呢?现代人建造了别墅,远离尘嚣。撇开了红尘纷扰,靠近野外的土地。天地宽广博大,诚实包容,但多数人仍拼命往城里挤,认为那儿是繁华文明的地方。忙碌起来,甚至忘了自己。城市于是得病了。奔跑、追赶、竞争、防备的人  相似文献   
6.
王声忆 《理论界》2011,(5):94-100
唯识学是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共同关注的大乘学说,研究唯识学不代表我们赞成其唯心主义主张,而是从哲学研究的视角来探讨其理论形态,进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中国佛教的唯识学在传统上主要研究"八识"的分识说,然而在这个传统之主流下,还有一个潜流,那就是唯识学的"总识"理论,该理论没有形成学派和宗派,但透过历代翻译家的传译,我们可以看出"总识"思想一直被传播着,只是"总识"思想被轻忽了。"总识"思想是以佛经为载体被历代翻译家一遍又一遍地传诵着,其代表经典就是后玄奘时代的《大乘显识经》。该经阐述了"总识"是清净、无染、遍在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大灌顶经》是南北朝时期中国僧人撰述的经典,亦即所谓疑伪经.日本古写经中的《清净法行经》和《毗罗三昧经》为《大灌顶经》的证伪提供了新的证据.而兴圣寺写经《大灌顶经》卷一前之所以抄《灌顶度星招魂断绝复连经》(《度星经》),是出于与《大灌顶经》佛教仪式互补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佛门历来推崇亲禀释尊、代代相承.因为,辞亲割爱出家修行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成就佛的证悟;然证悟及成就与否,除自身根器外,还建基于圣者(诸佛)的加持.诸佛的数量不可思议,每一尊佛的加持也不可思议,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加持更是不可思议.但这些无尽之加持,必须经由传承清净的历代祖师及自己恩师为媒介才能得到.而且,惟有师资相承、授受清净,方能确保正法之流绵绵不绝.权实同彰、教观并举,心印昭于日月、传习遍于华夷的天台一宗,虽被学者目为"远禀释迦"、"遥宗龙树",然其中净相传承之密意,却万万不可轻忽——智者大师若未能于净相三昧初旋陀罗尼,"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决不可能九旬谈妙极教网之幽深、十乘修心备观门之攸致,更不可能有嗣后的教缘时进、化以机兴,驾贤首慈恩而独盛,并黄梅少室而争芳!故从究竟了义层面而言,各宗各派,无不灯灯相续、祖祖相传.但是,降及明代、特别是明中、晚期,陆续出现了一批师承不明的尊宿,影响之大,前所未有.本文试图对其中最为高洁著声者("明末四大高僧"除外,因为讨论其嘉言懿行的论著已如汗牛充栋)的事迹作一番梳理,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佛地经论》法界说的核心是清净法界。《佛地经论》通过"十种清净相"以及自性相、因相、果相、作业相、相应相、差别相之"六相",对清净法界进行了说明,前者意在阐明清净法界本性清净之原因所在,后者强调清净法界之本质体现为"返本还源",并且以"清净法界"和"四智"的构造对"清净法界"向"如来三身"之转变进行了详细说明。《佛地经论》的法界说具有将如来藏思想与唯识思想相杂糅的特征,它处在新旧唯识思想的转折点上,被后来的中国华严宗思想家所吸收,成为华严宗法界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0.
在道家看来,"道"是相对性事物运动的"自然"法则,"道"及其支配下的万物都是"有"的.道家在肯定"道"的同时没有否定事物的客观性,提倡"齐物"的同时也没有否定事物的相对性存在.在禅宗看来,道家在承认其道本体及其显现之物的客观性基础上,要到达真正的"清净"、"无为"是困难的.禅宗的自然、无为说不离"因缘"法内涵,禅门以因缘说代替自然说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是"清净"、"性空"的.所以禅门的体、用、心、物等都只有"假有"的客观性,是缘生法.禅门在因缘空性的存在理解中获得清净而敞开的生存境域,敞开了广阔的人性,开辟了广泛的世间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