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黄思好 《源流》2016,(1):18-19
时光飞逝白驹过,不知不觉,烈士后裔助学已有二十年了!12月17日下午,广东省老区烈士后裔助学工作二十周年表彰会在清远召开。这意味着全省老区烈士后裔助学工作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  相似文献   
2.
肖龙 《探求》2010,(4):26-28
为响应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决策,广东省清远市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清远"的思路。建设"学习型清远"有利于统一全市党员干部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的认识,努力当好高速增长排头兵和又好又快发展示范市。在建设"学习型清远"的活动中,必须建设一支勇于为科学发展担当的领导班子,夯实一支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基层党组织队伍,不断推进清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家教是中国德教传统中的重要遗产。其主要内容是 :勉子立志清远 ,励子自立自强 ,教子爱众亲仁 ,诫子习劳守朴。强调知与行、慈与严、普遍要求与个别指导的统一 ,是曾国藩家庭德教的基本原则。曾国藩的家庭德教理念及实践对当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某种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清远有礼”作为臣节是晋朝散骑常侍傅玄上疏朝廷要求树立的德目。清浊之争自东汉以来成为政权上斗争的焦点,社会公认“清”是正直官僚、士子的形象特征,“浊”是宦官佞臣的标识,“清远有礼”是对直臣全面的道德要求。傅玄认为,“举清远有礼之臣”不仅有利于朝廷做到“教化隆于上,清仪行于下”,而且也有助于改变曹魏政权以来朝野盛行的“虚无放诞”之风,有助于巩固仁义道德之礼防  相似文献   
5.
清远市部分农村出生性别比偏高的主要原因是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在许多地方依然有深厚的根基。计划生育政策堵塞了人们通过多育得男的途径 ,一些村民利用胎儿性别选择等手段人为地提高了出生性别比。但具体的情况往往在经济发达地区与山区有所不同。全面推广落实“关爱女孩行动”对出生性别比升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鞠清远史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远是20世纪30年代有重要开拓性的社会经济史学者.他既注重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又不忽视理论与方法,在治史风格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鞠清远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的诸多领域内颇有建树,尤精研于唐宋经济史,在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史学科的发展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奠定了他在中国史学史上不容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源流》2016,(4):20-21
2013-2015年,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对口帮扶清远连州市星子镇新村村、联西村、内洞村,共有贫困户826户,贫困人口2781人。针对新一轮扶贫对象多、任务重的特点,广汽集团在总结上一轮扶贫经验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运用企业管理理念,通过责任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管理精准,确保精准脱贫,构筑“五维”精准扶贫模式。经过帮扶,三个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由帮扶前的2685  相似文献   
8.
康熙元年刻、康熙十一年增刻本《(康熙)清远县志》所收词作九首,作者均题为明代清远县官员。其中,前五首与《文溪集》中的基本相同,据《清远县志》与《文溪集》的文献版本年代的比较、词作的内外文献互证及两者之间的文本差异,确定县志中的前五首词源于南宋李昴英的《文溪集》,后四首为明词。方志在编纂过程中为了满足方志编纂的体例、内容的要求,编纂者故意抄袭某些文本,对原作的小题、正文进行删改,以符合县志的选词标准。而后来的方志编纂者也未加考订,导致错误接连出现在四种《清远县志》之中。  相似文献   
9.
林绍文 《南方人口》2002,17(4):26-29
本文利用清远市“五普”资料,分析了1990-2000年间清远市人口变动状况及对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带来的影响,指出今后计生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王维和孟浩然二人生活于同一时期,同有严重的山水嗜好,同有乐山乐水的游历,最为相同的是他们的美学趣尚和艺术追求,但是二人风格表面相同而实质上迥异.从情感发生学的角度切入,比较二人在同样的"物使动力"下而由于受动之心的品格只是部分的相近,形成了"心"的受动方式的差异,即审美观照方式的差异,王维往往澄怀味象,孟浩然则多感发兴怨,因此一个静空神远,一个清逸古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