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5篇
社会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本文以汲古阁原本《楚辞补注》为底本 ,参以笔者所见其余六种版本 ,对《渔父》一篇的王逸注解详加校勘 ,列其同异 ,定其得失 ,以求恢复王注原貌  相似文献   
2.
唐宋渔父词的文人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人化是唐宋词发展、演变的重要方式,《渔父》词更是如此。其文人化主要表现在:一、自唐代张志和首作《渔父》以来,凡赋此调者,皆以渔隐为词旨、以清逸为词风,而这正契合唐宋文人以雅为尚的生活、审美情趣,故受到了上至皇帝、下至文士的接受与创作群体的喜爱与追捧;二、《渔父》原为民间渔歌,经由文人之手,才转为稳定的词调以供"依调填词"。之后,为了歌唱或内容上的需要,文人藉由檃括类曲内容、变非类曲为类曲或扩大类曲范围等方式打破该调的稳定性,完成了改造与变奏;三、该调突破了词体本身,同符合文人意趣的书画、歌舞相结合,实现了艺术互通。张志和的画,苏轼、黄庭坚等人的书以及史浩的《渔父舞》都与渔父词密切相关,便是证明。  相似文献   
3.
明代以来时有学者疑<卜居><渔父>非屈原所作,以为篇首作"屈原既放",不合古人自称不称字之习俗,其中叙事也有同当时历史不合之处.其实<史记>中"屈原者名平","名"乃"字"之误;屈原名原字平,南北朝以前人以至唐代一些人尚如此认识.此两篇也非顷襄王朝放于江南所作,而是怀王时被放汉北时所作.如此,则一些疑窦均可消除.至于有的学者以为此两篇中表现了道家思想,乃未能弄清文意所致,不可信.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中国古典诗词、绘画中的渔父形象,折射了不同社会背景下中国文人特有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渔父是一个文学形象,渔父是一种象征符号.渔父是一种人生观的外化。  相似文献   
5.
《庄子》和《楚辞》是两部先秦时期经典著作,各有一篇名为《渔父》的文章,两篇文章中"渔父"的形象有异有同:有着相似的外在形象而又扮演着不完全一致的角色。"渔父"形象的构造各有千秋,同时也奠定了"渔父"于中国文学史上的睿智洒脱的形象特点。对比两部著作中的"渔父"篇,总结了二者"渔父"形象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6.
帝王在词坛上是一个身份特殊的创作群体。一方面,帝王生活骄奢淫靡,带头创作艳俗流荡的歌词,词体不尊与卑下,帝王难辞其咎。另一方面,某些生活阅历或生活感受,是帝王独有的,写入词中,别具一格。帝王词作的特殊题材大约分为两类:亡国巨痛与歌咏太平。歌咏太平之作在“尊体”过程中有特别的作用。宋室南渡,高宗拨乱反正,于歌词创作领域倡导高雅。且创作一组《渔父词》,将其纳入“童子举”考试内容,歌词某种程度上取得与儒家经典著作同样重要的地位,在“尊体”过程中发挥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是目前教育界的一大热点和难点,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传统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中国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于其传统文化所造就的坚不可摧的民族凝聚力。当今大学生,特别是西部大学生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利用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在西部大开发十周年之际,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值得深思。文章拟从唐宋诗词中的渔父形象所映射出的自由道德意识,考察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杨玲 《社科纵横》2008,23(6):94-96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深受<楚辞>影响,他对<楚辞>的接受是全方位的.文章以柳宗元<设渔者对智伯问>、<江雪>、<渔翁>三篇诗文中的渔父形象为研究对象,分析论证柳宗元接受<楚辞>的表现.同时,借对"渔父"这一文学意象产生和形成过程的探讨,总结归纳出中国古代文学意象的形成呈链式结构,不同时代关键作家的作用恰似构成链条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9.
10.
郭店楚简的出土 ,引发了学术界对先秦时代儒道关系的重新思考。有人根据简本《老子》与今本在个别字句上的不同 ,推论春秋时代的儒道学说是相同大于分歧。本文立足于对《论语·微子》及《楚辞·渔父》的重新解读 ,指出儒道的对立和冲突乃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的基本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