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50篇
社会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光束的合成孔径系统,通过控制子孔径系统发射光束的相位,可以实现光束的快速瞄准、跟踪及合成.本文在已开展的真空中合成孔径系统光束控制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光束合成孔径系统可以有效地消除大气湍流对光束传输的影响,给出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和三维图形演示.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冷凝壁挂炉散热器的安装模式对采暖效果的影响,建立了散热器对流采暖的数学模型,利用CFD软件 SC/Tetra,采用湍流模型和稳态分析法,模拟了在实际工况下,不同安装模式的散热器达到稳态时温度场和速度场的分 布,并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总功率相同的条件下,双散热器相比单个散热器,温度场和速度场更加均匀 平稳,舒适性较好;同侧安装方式比对称安装及对角线方向安装方式也更具有优越性,该研究为今后的工程应用提供理 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旋流燃烧室中旋流数对NO排放的影响,其中湍流采用修正的k-ε模型,燃烧采用EBU-Arrhenius模型,NO的生成包括热力NO和瞬发NO,采用设定的PDF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入口旋流数的增加,旋流燃烧室中的高温区移向入口,火焰长度缩短,宽度增大;NO排放量先增加,后减小.因此,适当调整燃烧室的旋流数可以降低NO排放。  相似文献   
4.
杨树熙 《南方论刊》2003,(12):50-51
梁瑞(笔名湍流)逝去已一周年,我的悲痛与怀念之情仍挥之不去.斯人虽已西去,但翻阅他几部墨香未泯的散文集,感觉他并未出门远行,仿佛仍在幽黄如豆的青灯下,惮精竭力地伏案写作,拼命与时间赛跑,以催生他下一部作品的问世.  相似文献   
5.
基于气体湍流扩散模型提出了适用于稳定风场的静态气体源定位方法,采用分布式传感器阵列对空间内的目标气体浓度进行检测,依靠多点观测结果计算气体源位置。定位算法预先设定气味源的潜在范围,采用遍历计算的方法将气味源定位问题转变为根据最小二乘法则在预设范围内求取气体源坐标最优解的问题。通过仿真实验对新算法进行验证,建立金属氧化物气敏传感器阵列及信号采样系统,以乙醇蒸汽为目标气体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了实际气体源定位实验。  相似文献   
6.
针对洗扫车专用风机内流场强旋转和强曲率特点,提出了适宜于分析强旋转和强曲率效应的湍流新模型,并继 而建立了针对洗扫车专用风机的CFD数值模拟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专用风机内流呈现复杂的强旋转效应,该效应下 叶轮间隙流易造成严重的能量损失,叶轮间隙尺寸是专用风机气动设计的关键要素;专用风机叶轮在强曲率、强旋转效 应的作用下,小流量工况时更易出现大面积流动分离甚至回流;不同流量下,回转面静压和总压均呈现出非对称性。随 着流量的增加,静压、总压分布的非对称性会逐渐减弱。分析结果对于提高专用风机的性能,改进其气动特性提供了理 论支持,更好地为生产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本文建立了一个适合建筑物绕流等环境流动的可压缩湍流粘性数值模型,并用该模型模拟了单个和多个建筑物的绕流,得出了建筑物问的滞留旋涡、建筑物“热岛”等对环境有很大影响的流谱.  相似文献   
8.
针对中药材常温超细粉碎的特点,介绍了超细粉碎设备的现状和超细粉碎设备的发展趋势,阐述了研究湍流武粉碎机的必要性.概述了部分湍流式粉碎机用到的粉碎理论.同时也指出此湍流粉碎机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发向.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离心泵内部断气过渡过程,课题组采用Eulerian Eulerian非均相流模型和SST κ ω湍流模型对泵内气液两相流动断气过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揭示了泵内过渡过程流动规律,确定了泵内断气过渡过程结束的判定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泵出口气相体积分数作为判断断气过渡过程结束的依据更为准确,当t>0.6 s后,泵出口气相体积分数不再随时间变化,可视为过渡过程结束;从蜗壳第Ⅰ~Ⅷ截面上的气相体积分数和压力变化来看,各监测点上气相体积分数的时均值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均先波动一段时间,再迅速减小,最后趋于稳定;各监测点上的时均压力先快速上升再上下波动。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改进泵的结构设计以及提高泵运行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传统AO系统的局限性和MCAO的基本原理,根据相关文献对单、双共轭AO系统等晕角进行了推导,并对共轭高度的选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结合平程与垂程两种应用,对单、双层共轭系统等晕角进行了模拟比较,结果显示MCAO在等晕角增益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对于传输距离不太远时,采用单层共轭校正系统;而对于远距离的遥感系统,则采用MCAO校正系统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