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9篇
丛书文集   30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87篇
社会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吉文斌 《兰州学刊》2012,(10):104-107
元代时,《竹枝》是南方地区较流行的一种曲调。杨维桢在西湖首倡《竹枝》,他的创作宣言就已标明了他是继承了刘禹锡"依声制辞"的创作模式。后来,杨维桢编录《西湖竹枝集》时也是遵循了"倚声"标准的。  相似文献   
2.
张晓彭 《西北民族研究》2018,(1):178-182,140
张澍是清代竹枝词发展史上重要的作家,也是唯一一位既创作西南竹枝词,又创作西北竹枝词的诗人。他以西北人的眼光来审视西北,对西北地区的文化习俗进行了历史性扫描,勾画出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民俗画面,涵盖了山川风物、民间文学、饮食习俗和宗教信仰等多个领域,反映了西北少数民族独特的习俗和生活方式,形成一幅包罗万象的清代西北民族风情画卷,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西北地区独特的地域精神和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具有很高的思想史、民族史和民俗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竹枝词一首(其一)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竹枝词是巴渝(今四川省东部重庆市一带)民歌中的一种。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声调宛转动人。  相似文献   
4.
诗二首     
欧阳球琳 《老友》2009,(11):21-21
  相似文献   
5.
搜集文人创作的与浙江妈祖文化有关的竹枝词,主要从反映民间妈祖庙会或庆典的盛况、反映船家和商贾敬奉妈祖的习尚和反映民间与妈祖相关的信俗及典故等三个方面来分析浙江竹枝词与妈祖文化的关系,另外还指出—批吟咏台湾及其他地方的妈祖竹枝词亦为浙江籍文人所创作。因此,浙江为中国妈祖文化的最重要的传播省份之一。  相似文献   
6.
竹枝词原为巴人民歌,其源头可上溯到春秋时期的《下里巴人》。竹枝词未必是由《下里巴人》直接演化而来,但它们同为巴人民间歌谣,必然在审美心理和文化内涵上有着相通之处。民间竹枝词最初和最主要的用途当是祭神。在发展演变中,即使是祀神之曲,其内容也多世俗化了。从风格上看,民间竹枝歌曲调多凄婉愁苦之音。从内容上看,以吟唱恋情为主,同时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反映了当时的民俗民风。民间竹枝歌经唐代文人的大力仿作和提倡,《下里巴人》变为《阳春白雪》。  相似文献   
7.
竹枝词原为巴蜀民歌,可抒情和吟咏风土。自唐代以后竹枝词成为文人喜爱创作的诗体,并以歌咏爱情为主。清以后的西湖竹枝词和宁波竹枝词则以吟咏地方风土人情为主,与前朝风格迥异。这一变化与清代诗人们的创作心态和创作理念有着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8.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哲宗赵煦亲政,起用新党,斥逐元祐党人。苏轼远逐岭表,复谪海南。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在所难免,以其所修《神宗实录》被新党末流章惇、蔡卞诬为不实,于绍圣二年贬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黔州(今重庆彭水)安置。到元符元年(1098年)以避亲嫌迁戎州(今四川宜宾)止,黄庭坚在黔州贬所凡四年,给我们留下了三十余首诗。  相似文献   
9.
目前学界对竹枝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论刘禹锡《竹枝词》;二是考辨竹枝词的源流;三是地方性竹枝词研究。而关于唐代竹枝词的流传地域及传播方式,尚未有专门的考证。笔者通过对《全唐诗》中相关史料的钩稽认为,早在唐代,巴渝竹枝词就在长江沿线广为传播,向西传到长江上游的四川,向东经过两湖地区,传到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  相似文献   
10.
清代著名诗人蒋士铨的《乌江竹枝》生动记述了当时安徽和州地方劳动妇女生活的真实情状。这在文人诗作中是极其罕见的。诗句中所透露的可以从多方面反映社会风习的重要信息,也具有值得珍视的价值。蒋士铨其他诗作中体现的对于下层妇女的理解和同情,值得妇女史研究者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