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溪州竹枝词是描写土家族社会生活的风情画卷,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些作品塑造了不少生动的女性形象,其中有勤劳持家的女性形象、有勇敢追求爱情和婚姻的女性形象、有岁时节令中的女性形象,还有信仰禁忌中的女性形象。这些吟咏女性的竹枝词生动地展现了改土归流后溪州土家族地区女性的日常生活,虽是片段式的,却有着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
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平定征氏叛乱,后世附会马援在交趾"立铜柱.为汉之极界".铜柱成为马援军功的代表和东汉王朝南界的地标.但历来有关马援所立铜柱的地点争议不休,对其真实性亦存质疑.唐何履光、马总复立铜柱.五代楚马希范也于溪州立铜柱,明清官方、士人对马援铜柱推崇至极,其政治象征意义已超迈前代,马援铜柱已成为国家统一观念在西南边疆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溪州铜柱铭文》中的古奥难字难倒了无数历史学家,上千年以来,尽管解读者无数,但一直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本文从古代书写中的“避讳”规律入手,对其中的古奥难字进行逐一解析。  相似文献   
4.
溪州铜柱是溪州之战下的产物,楚国内部的斗争和楚蜀争夺政治同盟是溪州之战爆发的原因。楚王利用这次战争,不仅在内部清除了兄弟间争夺王位的势力,还利用彭氏土著势力与后蜀政权展开政治博弈和军事争夺,最后树立溪州铜柱以和谈盟誓的手段从而获得了五溪之蛮的归顺,是古代军事斗争与和平统一解决矛盾冲突的成功案例。失去黔南的可靠屏障,加速了后蜀政权的灭亡。溪州铜柱是溪州自治安宁、和平的象征,其铜柱形制、始立地和迁徙,直接影响溪州于中央王朝的关系,对彭氏司治及社会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溪州竹枝词是溪州土家族文人在清朝中后期创作的作品,作品追忆了土家族的历史,描写了改土归流后溪州土家族地区的生产劳动、风俗习惯、文体活动等,是诗意化的民族志,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湘西彭氏土司族源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目前在学界存在着以下两种相悖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湘西彭氏源自江西”,另一种观点认为“彭士愁不是从江西迁入的汉人,而是溪州‘土著’”。查阅通过大量的史料和志谱,并专门认真研究由后晋楚国天策府学士李弘皋撰写的《复溪州铜柱记》以及《铜柱记》后面关于彭士愁官职爵位的介绍文字,可发现二者竟然分别支撑着“本土说”和“江西说”两种观点。因此,不能武断地否定任何一种观点。湘西彭氏土司族源或许不能简单地用“本土说”和“江西说”来盖棺论定,彭士愁的身世可能有更深的历史谜团有待解开。  相似文献   
7.
老司城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骨骼,本文从这些出土动物骨骼出发,分析溪州地区人们对这些动物资料的利用,初步探讨他们的饮食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8.
正在龙山,乃至湘西,搞文学,特别是搞历史文学,土司是个不可或缺的话题。土司,龙山本地叫土王,曾经一度在教科书和某些宣传品中给人的形象是可憎的,残暴,专制,霸道,落后,至今仍有不少人(主要是60岁以下的人)对其没什么好感。因为文化大革命将其扫入了"封资修"中。"文革"要革的,第一个就是"封",这削弱了部分从"文革"中成长起来的湘西人的土王情结。现在谈土司,难免给人陈旧迂腐的"冬烘先生"印象。  相似文献   
9.
溪州铜柱铭文不仅是溪州之战的历史见证,而且是研究古代湘西历史、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重要史料。由于过去的研究多局限于楚国与溪州之间的矛盾冲突,受制于华夏文化中心论的偏见,对溪州铜柱铭文研究很难有新突破。即便是研究成果相对丰富的字词勘误辨析,也难免出现偏颇。将溪州铜柱铭文置于五代十国的历史大背景下进行研究时,结果发现铭文中的"间隙"并不是"隔阂"或者"钻空子"之意,而是指"后蜀政权"。这一新的研究发现不仅事关溪州之战原因的分析,而且还有助于对溪州铜柱铭文所隐含价值的揭示,进而对其所反映的历史真实进行复原。  相似文献   
10.
对杜诗“承露金茎”的解释,古今注家均误。“承露金茎”是指武则天修建的“天枢”铜柱。这个“天枢”铜柱与汉武帝修建的“承露盘金茎”构造和规模基本相同,时人如李峤等已经将其称为“承露盘金茎”,杜甫是沿而称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