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从"水",含有公平、正直之义的内涵。上古洪水的传说以及治理洪水的相关文献资料记载说明,洪水是直接导致古代中国国家、权力和法律的产生的原因。在治水害兴水利的斗争中,先民们衍生出对某种超自然神力的崇拜。"法"字中的"水"则折射出远古神判的色彩。在早期人类大河文明发祥地的法律文化中也具有水因素这一特性,说明法律的起源和人类文明的发轫方式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2.
宋代陈旉、严抑、赵汝恂、倪翼周、胡文卿、郑达可、臞翁、应孙等八位词人的生活年代和里籍等情况,历来不明。经勾沉载籍,考知陈旉(1076—1149后)为南北宋之交人,以布衣终老;严抑(1108?-1156),建炎二年(1128)进士,历官至权工部侍郎,知信州;赵汝恂,宗室子,孝宗时浙江德清人,进士出身;倪翼周,即倪民献,福建罗源人,孝宗淳熙二年(1175)进士;胡文卿,孝宗时浙江余姚人;郑达可,福建莆田人,宁宗庆元二年(1196)以上舍释褐入仕;臞翁,即南宋著名诗人和诗评家敖陶孙(1154-1227);应孙,理宗时浙江舟山人,仕至承议郎。  相似文献   
3.
褚宸舸 《唐都学刊》2006,22(4):130-134
当代学者对古代“”字含义的研究,是以《说文解字》为基础,不断批判和继承,并且添加新诠释,进行新论证的过程。蔡枢衡提出了对《说文解字》的质疑,胡大展、武树臣、张永和先后给出了既不同于《说文解字》,也不同于蔡枢衡的新解读。当代学者在论证方法上的贡献是,一方面追求多种论证角度和多重证据,另一方面更加注意“小心求证瀌”。研究价值问题上的失语和“古今”语言沟通问题上的随意是研究的缺憾之处。针对前者,要重视对“”字的价值阐释,并对理论预设进行反思;针对后者,研究者要站在古今融合论的立场,对语言表述和研究方法保持一种反省。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民间的门神信仰,和蚩尤“方相”的文化现象一样,是互渗律支配下初民的原始思维的产物。不同于一般傩祭(戏)中的“方相氏”,蚩尤“方相”具有宗教的、政治性质的双重功能,并且还因此参与到古汉字“”的形构过程中。  相似文献   
5.
今天我们所熟识的"法"字是古文""演变来的.由于时间的隔阂,从""到"法",含义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一段时间以后重新疏证,是文字学研究的必要工作.所以,古时的""究竟何义,需要不断的研习.通过解读大量的古代文献,""在不同语境下呈现出来的含义仍然不能让我们对""进行简单的定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