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8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7月9日,在北京的民族、宗教界人士举行座谈会,强烈谴责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坚决反对和抵制少数别有用心者打着民族宗教旗号欺骗煽动群众,制造事端,破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  相似文献   
2.
极端主义是以歪曲的宗教教义或者其他方法表现或者实施的煽动仇恨、煽动歧视、鼓吹暴力等主张和行为,包括极端民族主义、极端环保主义和极端动物保护主义、反堕胎极端主义等,但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宗教极端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具有目的的政治性和反社会性、主张的异己否定性、手段的暴力型、本质的非宗教型的特征,它肇始于非法宗教活动,通过坚定恐怖主义信念、发展暴恐组织成员、传授暴恐犯罪非法、勾结境外敌对势力等方式催生着恐怖主义。国家打击和遏制一切形式的极端主义,以铲除恐怖主义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宣传工作的代表人物戈培尔法西斯主义欺骗宣传的社会背景及其宣传政策的实质。从这一反面典型中,我国的新闻工作者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即新闻宣传工作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坚持党的领导和法制观念,坚持新闻来源的多元化,加强与受众的沟通,向各国展示我国友好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4.
小幽默5则     
《领导文萃》2013,(18):96-96
当代人讲当代话亨利·克莱曾任美国国务卿,他的一大特长是富有煽动性和感染力的演讲,这使他赢得了议院大多数人的赞赏,但也引起了那些年事已高、说话沉闷的老演说家的嫉恨。其中一位先生竭力贬低亨利·克莱的演讲才能,对他说:"你的演讲没有生命力,只能针对当代人,取得眼前效果,而我们的演讲则是着眼于子孙后代。"  相似文献   
5.
社交电商的发展使得网红带货成为时下最流行的流量变现方式,商家利用社交媒体投放产品广告,借助网红博主的影响力为产品打开市场并建立口碑。基于说服抵抗理论和信息操纵理论,通过两个实验研究社交电商背景下网红博主与产品之间的契合程度对于消费者对产品预期价值的影响,以及该过程中说服抵抗的中介作用和博文内容煽动强度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与博主-产品契合度低的博文推广内容相比,博主-产品契合度高的博文推广内容能使消费者对产品产生更高的价值预期,且此过程以说服抵抗为中介。同时,内容煽动强度发挥调节作用,当煽动强度存在强弱差异时,不同博主-产品契合度的产品推广博文对消费者预期价值的影响差异逐渐加大。  相似文献   
6.
正网络谣言的危害越来越大,必须下大力量治理。网络正在成为我国公民反应社情民意的重要媒介,但我们在享受网络给我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网络舆论也逐渐呈现出无序、失范的趋势,网络谣言就是典型之一。但是,网络传播的快速、没有国界、隐名等特性,其危害更是与日俱增。因此,要下大力量治理,使之尽快规范化。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1.网络谣言产生的客观原因很多人将万维网的"word wide web"解释成无性别、无身份、无年龄的"三无",不难看出,虚拟性和匿名性是  相似文献   
7.
当前,分裂主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三股势力活动猖獗,研究煽动分裂国家罪的构成要件及认定,对于打击三股势力法律对策的形成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煽动分裂国家罪,是指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就构成要件而言,其客体是国家统一;客观方面是煽动他人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主体是一般主体,主观方面只能由故意构成。  相似文献   
8.
煽动民族歧视罪是一种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其侵犯的法益为民族平等权利,即是对具有某种民族身份的个体或不特定多数人的政治、经济和人身权利的拟制的危险.民族歧视是一个需要明确的概念,充满着强烈的价值色彩.煽动民族歧视则指使用语言、文字、网络或其他方式鼓动、渲染、怂恿等基于具体民族的歧视行为.  相似文献   
9.
1798年7月,联邦党人控制下的美国国会颁布了《惩治煽动叛乱法案》,对反对美国政府的某些行为进行惩罚.它是在美法准战争以及当时美国国内党争的背景下产生的.该法案对美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在推动美国政治异议和言论出版自由保护进程中,最高法院在解释和适用联邦宪法第一修正案言论出版自由条款时,始终未能摆脱普通法反煽动思维的影响.直至1969年,作为政治言论自由领域的一个标志性案件"布兰登伯格案"判决方宣告了美国社会政治压制传统的终结,从而为当代美国政治言论自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该案判决所确立的"迫在眉睫的非法行动"标准决不会是美国政治异议和言论出版自由保护的圆满终结,但它将以其所代表的高度宽容精神,继续指引着美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未来方向则是没有疑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