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26篇
社会学   6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黎黎 《现代交际》2014,(11):29+28-29
凭借其讽刺性的语言,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作品《爱玛》一直深受各国读者欢迎。本文尝试运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分析小说《爱玛》中的人物对话,揭示了人物对话在发展小说情节、展现人物性格方面的重要性,加深对小说讽刺语言的深刻认识,从而证实运用语用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的可行性以及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福楼拜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女主人公爱玛的悲剧命运不仅来源于其自身对于爱情、名利的疯狂追求,整个当时的法国社会也是扼杀爱玛生命的帮凶。本文将以爱玛的主观因素和爱玛所处的客观社会环境来分析福楼拜的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主人公爱玛的悲剧命运形成的缘由。  相似文献   
3.
刘洋 《金色年华》2007,(4):27-28
恩爱渐行渐远 爱玛出生在伦敦郊区,她和先生福兰克在地铁上一见钟情并闪电结婚。爱玛24岁时生下了女儿布兰妮,一家三口过得其乐融融。每天早晨,他们一起出门,福兰克开车将爱玛放在两个街口外的国王十字地铁站口,然后把女儿送到学校,自己再去上班。  相似文献   
4.
简·奥斯丁和她作品的婚姻主题已成为我们所熟悉的题材。奥斯丁像亨利·詹姆斯一样,被人和人复杂的关系所吸引。《爱玛》中较复杂的人物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人们一样,逐渐自我暴露而又令人惊异。在现实生活中,“婚姻”并不是我们从所知的婚事中抽象出来的问题。《爱玛》中婚事是按照实际的和个别的人和人的关系来考虑的。这本小说是灰姑娘主题大胆创新的一种变体。  相似文献   
5.
爱玛的道德观和女权主义思想的不同走向使小说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前者使小说显得合情合理,完善自然;后者却使小说前后不协调,留下缺憾  相似文献   
6.
在荣格原型理论之阿尼姆斯原型的观照下,《爱玛》主要女性人物之阿尼姆斯即男性特质,因个体成长经历、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的不同,而在发展程度上存在极大差异。爱玛因阿尼姆斯发展过度而男性特质突出,由其被动投射觅得情感归宿;简·费尔法克斯因阿尼姆斯发展适度而提供合理补偿,其正确投射成就美满姻缘;哈丽埃特则因阿尼姆斯发展不足而女性特质浓重,异性交往经历使其得到促发,并最终正确投射。  相似文献   
7.
台词秀     
《现代妇女》2008,(2):54-54
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都准备好了才下锅。——《饮食男女》星星在哪里都是很亮的,就看你有没有抬头去看他们。——《玻璃樽》世界上总有一半人不理解另一半人的快乐。——《爱玛》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爱玛>译本的翻译对比研究,分析翻译中的主要误译类型并探究其中的原因.结论认为,译者的翻译主张和对语境把握的不足是造成误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郭征难 《理论界》2009,(11):150-151
简&#183;奥斯丁是18世纪英国最后一位小说家,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佳作《傲慢与偏见》、《罗斯菲尔德公园》、《爱玛》、《桑觉修道院》等,以及她创造的伊丽莎白、吉英、爱玛、凯瑟琳、芬丽等女性形象将与奥斯丁一样流传百世、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10.
《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与《面纱》中的凯蒂,她们推崇感官感受,陷入“灵与肉”的心理矛盾中,在经历了自我放纵、毁灭、顿悟之后,形成了个性化的人格。基于两位女主人公的时代背景,究其形象形成原因,凸显新时代女性要有理想、有目标、有人道主义情怀,养成独立自主的人格,追求和谐统一的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