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人才学   2篇
综合类   6篇
社会学   7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个男人的生命中有过几个女人。 第一个女人来自父母之命。洞房花烛时,男人才18岁。男人有抱负、有理想,对相貌平庸、目不识丁又年长自己3岁的女人自然是毫无感觉。于是,在深深领教了包办婚姻的可恶和无奈后,他挥笔疾呼男女恋爱自由,歇斯底里地抨击封建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2.
刘润 《人才瞭望》2009,(6):43-43
干部任职意愿申报制度打破了以往“组织决定式”的干部选任工作局限,由“父母之命式婚姻”转变为“自由恋爱式婚姻”,显然是用人制度上的一次大胆的创新和尝试。  相似文献   
3.
周质平 《中外书摘》2008,(10):15-17
胡适一生最为人所乐道的一件事,既不是他的实验主义,也不是他的哲学史、文学史,或小说考证,而是他的婚姻。他和江冬秀的结合,是个典型的“父母之命”。然而,胡适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却又是向“吃人的礼教”抗争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4.
上一辈的婚姻大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时候,真不能理解,结婚前两人都没见上一面,也能洞房花烛,生儿育女,携手到老。  相似文献   
5.
无意中的一句话竟然实现了几十年的一个宿愿。这事儿就发生在延庆永宁镇古城刘永珍和他结婚66年的老伴儿钱淑兰身上。
  老人刘永珍今年83岁,1948年与钱淑兰结为夫妇。那年刘永珍17岁,钱淑兰20岁。当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前俩人从没有见过面,请亲戚邻居吃了顿饭,也没置办什么像样的衣物就成了家。结婚没几天解放军就进入了永宁城,刘永珍应征入伍,随同解放军南征北战,多次立功受奖。解放后,刘永珍又奉命参加志愿军抗美援朝。“抗美援朝那三年一次也没跟家里联系过。钱淑兰守着儿女,一个人撑着家,下地干活,即使吃了上顿没下顿,她也没有动过改嫁的念头。”回国后刘永珍念念不忘老家的妻子儿女,执意复员。1958年,钱淑兰等来了离家十载的丈夫,从此刘永珍再也没离开过家。由于种种原因,他与钱淑兰的七个孩子只存活了两个。  相似文献   
6.
王刚 《山西老年》2020,(3):57-57
苏东坡17岁时奉父母之命,与进士王方芳龄15岁的女儿王弗结婚。婚后二人恩爱情深,从多年后王弗病逝,苏东坡作的《亡妻王氏墓志铭》中就可以得知。苏东坡写道:"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  相似文献   
7.
找工作和结婚是人生的两件大事。说到职业的选择,在日本前近代社会,也就是大致到江户时代为止没有选择职业的自由,只能是继承家业。结婚在原则上也同样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而没有自主权。女性一般就嫁给和自己的父亲做同样或类似职业的人家,因此她们出嫁后和自己的母亲一样,要与丈夫共同劳动。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即使青年男女想为自己的婚事“活动”,也没有可活动的余地。  相似文献   
8.
提起古代谈恋爱,不少人认为,那时的男女没有自主权,一切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此种认识,尽管没多大的错,但至少是"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9.
李霞 《老年世界》2011,(16):42-42
古代的婚聘六礼婚姻是人生大事,婚姻之礼理所当然是郑重的。中国传统的婚姻,男女双方在婚前多半是从未谋面的,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主要考虑的是宗族的延续和门当户对,很少考虑当事人的情感。  相似文献   
10.
《呼啸山庄》中有四对主要的婚姻:卡瑟琳与埃德加.林敦,希思克利夫与伊莎贝拉,小卡瑟琳与小林敦,小卡瑟琳与哈里顿.恩萧。本文对这四对婚姻分别进行研究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幸福的婚姻要以爱情为基础,不以真爱为基础的婚姻并不长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