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5篇
社会学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4 毫秒
1.
关于牛汉《悼念一棵枫树》的通行解读,不仅与作者牛汉的诗学理念相悖,也很难说清楚《悼念一棵枫树》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将牛汉的"悼念"行为放置在现代人与大自然互为主客体的敌对性关系结构中,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可揭开牛汉"悼念一棵枫树"的现代性内涵。作为客体的大自然和枫树,实际上是以死亡的特殊方式唤醒了诗人,使诗人从单一可控的主体复活为自由生动的生命个体,因此,《悼念一棵枫树》表达的是一个被拯救了的生命向自己的拯救者发出的致敬和感谢。  相似文献   
2.
牛汉:新诗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时期以来,在诗歌研究领域中一股牛汉研究热正在形成。这是由于牛汉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多得的人品与诗品达到完美统一的诗人,是由于牛汉有一种大气魄,他的刚正不阿与勇于抗争为中国树立了一种精神榜样,还由于他始终葆有一颗童心,始终与青年诗人心灵相通。在新的世纪里,牛汉将会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的注意,牛汉研究将是新诗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以现象学认知方式考量,干校文学不啻为一种特定的文学现象,其中牛汉的诗作具备了独特的价值涵义。这种价值涵义首先表现在,牛汉的诗歌吸纳了俄罗斯十二月党人的精神品性和诗性气质,在文革的黑暗时代履行了诗歌的文化批判与思想抵抗的责任。其次,领受苦难和生命担当是牛汉诗歌的一体两面的构成要素,即,对苦难的领受是通过生命的担当来完成的,与此相应的则是艺术风格上的悲慨基调。其三,用比较的眼光审视,在干校的特定语境中,牛汉、郭小川、杨绛三者具有创作类型学的意义:牛汉身上彰显的是现代知识分子本色,郭小川则在战士与诗人的选择中逐渐凸显了战士特质,杨绛展露出的是淡泊自重、宠辱不惊的文人风度。  相似文献   
4.
《中华魂》2014,(2)
正这是一群值得尊敬的人。大而言之,他们为中国文化长廊增光添彩,不负肩上的使命:小而言之,他们在各自的天地,有一份光发一份热。他们生命的钟摆,都不约而同停止于2013年,让这个年份变得更加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5.
七月派著名诗人牛汉新时期的诗作,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有历史纵深感的反思,充满悲壮崇高的英雄主义情怀,一是对于现代化建设的实绩和由此产生的新精神、新道德的热烈赞美。时代情绪与审美趣味的大转移,带来了他的诗歌表现手段的大胆革新。  相似文献   
6.
牛汉不倒     
《中国农村》2007,(2):42-45
“如果没有碰到诗,或者说,诗没有寻到我,我多半早已被厄运吞没,不在这个世界上了。诗在拯救我的同时,也找到了它自己的一个真身(诗至少有1000个自己)。于是,我与我的诗相依为命。”  相似文献   
7.
郑敏和牛汉是中国新诗史上跨世纪的两位杰出诗人。虽然他们在家庭出身、民族习性、教育背景、人生经历、诗歌风格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他们在创作道路、诗歌主张、艺术个性、创作成就等方面都有很多相同点:他们的诗歌创作都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复活”于1979年,至今仍活跃于诗坛;他们都对诗极为虔诚,视诗如命,以诗为伴;他们都甘于...  相似文献   
8.
诗人以动物园观虎为素材,在与人格化老虎的对话交流中,用质朴明朗的语言,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的老虎形象。在那个政治运动频繁和社会现实荒诞残酷的年代,真实地记录了知识分子悲惨遭遇与不屈精神,尤显可贵。  相似文献   
9.
七月诗派重要成员牛汉,在文学失落的历史空间重新找回诗性."文革"时期牛汉的诗歌创作,具有相当独特的意义,它们不仅凝结了他本人的命运与痛苦,表达了特定年代诗人的精神世界,而且还代表了牛汉诗艺历程中富有转折意义的重要阶段.牛汉的"文革"诗作,从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出发,将最大的精神关切置放于生命本身,体现为生命的冻结与囚禁的困厄意识,以生命的体验去寻求艺术的创造,这是牛汉区别于其他诗人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0.
《梦游》是牛汉晚年的代表作,得到研究者较广泛的推崇,但人们对于《梦游》刊发的第一稿与第三稿,却有三种不同看法:或认为第一稿胜过第三稿;或认为第三稿比第一稿好;或认为两稿是两首独立不同的诗。牛汉在情境诗的基础上,吸收了艾略特现代诗的艺术手法,创造了一种具有个人风格的现代诗,这是两稿的共同之处。牛汉在第三稿的修改中,重新进入了艺术创造过程。两稿的戏剧化叙述者,各不相同,他们所讲述的自然是不同的梦游情境。第一稿用"内心独白"创造超现实的梦境,以隐喻和暗示见长,并将"梦游"与"梦醒"后进行比较,具有整体性的反讽结构;第三稿为了"不使苦难失重",增加了"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中"清醒"理性的叙述成分,加大了"梦游"前挣脱梦魇的艰难,和"梦游"中残破生命的"痛感"。《梦游》两稿,既是一种改写的关系,又具有各自独立完整的艺术生命,构成一种独特而奇异的"互文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