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5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72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160篇
社会学   18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著名文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格用他激情和现实的笔触展示了风靡20世纪六七十年代犹太文学的主题--犹太民族深受种族歧视和排犹主义的迫害及饱受苦难的犹太人的英勇抗争;犹太民族的质朴、善良、乐善好施,不容于世俗的"独特环境中的独特性格".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赫索格》中主人公赫索格死亡焦虑的构成及其精神危机的克服,揭示了犹太民族的家庭伦理观,说明犹太家庭观是帮助主人公克服死亡焦虑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alone 《民族论坛》2007,(1):38-40
每次回忆在耶路撒冷的时光,最先记起的总是这座城市的喧闹声.从清晨开始,此起彼伏的教堂钟声、清真寺塔尖上传来的阿訇召唤声、哭墙前犹太教徒的祈祷声……城市里充满了这样的声音,有时纷扰,有时和谐.晚间,听罢教堂里的赞美诗,漫步穿过集市,小店已准备打烊,于是"砰砰"的关店门的声音又不绝于耳.当虔诚的基督信徒,背负十字架,走过"悲哀之路"时,他们高唱着:"基督,记得我",而歌声却时不时被商贩的叫卖声淹没……骚乱、警报、军用飞机的震动,这就是耶路撒冷的声音.  相似文献   
4.
尤太民族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汉语中称呼尤太民族的译名也多种多样。不同的汉语译名,是不同时代的反映。在过去一个多世纪里,一直通行"犹太"这个译名;现在,"尤太"这个新的译名脱颖而出。新译名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对尤太民族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哈尔滨:近代东亚犹太人最大的活动中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近代 ,哈尔滨曾是东亚犹太人最大的聚居中心和宗教精神中心。犹太人在哈尔滨进行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活动 ,对哈尔滨的经济繁荣、城市建设曾起过重要作用。目前在哈尔滨仍保存着一批犹太人档案、历史文献、建筑遗址及东亚最大的犹太墓地。保护和利用这一文化遗产 ,深入研究哈尔滨犹太人史和散居于世界各地的哈尔滨犹太人及其后裔的生活状况 ,有利于加强中国与以色列、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犹太人的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  相似文献   
6.
狄更斯在其第二部小说《雾都孤儿》和最后一部小说《我们共同的朋友》中,塑造了两个迥然不同的犹太人物形象——恶棍费金和绅士瑞亚先生。费金的肮脏丑陋、讨好巴结、吝啬贪婪以及残忍恶毒,与瑞亚的温和优雅、自尊坚定、追求平和以及同情友善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种反差背后所反映的,一方面是英国社会对犹太人的盲目偏见所形成的集体无意识的反犹主义文学传统,以及丑化犹太人的典型模式;另一方面是作为人道主义作家的狄更斯刻意进行的犹太人形象颠覆,狄更斯为自己、也为整个犹太民族进行了正名。  相似文献   
7.
跨文化视野中的卡夫卡及其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艳兵 《东方论坛》2006,(1):26-31,44
卡夫卡无疑是一个西方作家,但他对东方文化,譬如日本艺术、印度宗教,尤其是中国文化却情有独钟,他阅读了大量中国文化典籍,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已明显地体现在他的思想和创作中;卡夫卡是一个犹太人,但他一直生活在基督徒中间,他不信犹太教,但对基督教思想却有着深刻的体悟和亲和性;他是一个接受德语教育并用德语写作的作家,尽管他对德语的掌握和运用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他在德语中却始终感到自己是一个陌生人。他生活在绝大多数人说捷克语的欧洲城市布拉格,他在家里经常使用捷克语,他还学过英语、法语、意大利和意第绪语,他渴望在犹太语中找到自己的家,但他最终却未能如愿。全部的文化冲突几乎总是以语言为依托的,卡夫卡由于如此深刻地体悟了语言的冲突和困境,因此,他对文化冲突的描述和表现总是和语言问题连在一起,而这又使得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具有非常浓郁的现代气息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族裔散居理论是20世纪九十年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社会和经济的跨学科理论,主要研究身份政治、归化、双重意识等问题.作为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术语和概念,引起了当下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对这一理论进行简要讨论的同时,探讨一下其应用于美国犹太文学研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杨静 《北方论丛》2017,(1):114-119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动下,美国社会初步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工业社会的巨大转型,同时也引发了巨大的东、 南欧外来女性移民潮.在这股移民洪流中,俄裔犹太女性成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从俄裔犹太女性移民美国动因看,俄国频频爆发的反犹太暴力事件是促使犹太女性移民美国的直接动因,此外,俄裔犹太女性还长期遭受来自于俄国和本民族社会、 经济和文化压迫,在美国诸多吸引因素的刺激下,最终导致了该时期俄裔犹太移民女性移民美国的高潮.  相似文献   
10.
国内学术界迄今认为,犹太古典文学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即适合舞台演出的戏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本文首次对一部犹太古典戏剧《领出去》予以评介,认为这是一部雄浑、悲壮、自豪而充满自信的历史剧,它艺术地展现了以色列人出埃及事件的历史意义;其戏剧艺术主要得益于典范的古希腊戏剧,尤其是雅典的悲剧,剧作家以西结有意识地遵循舞台演出原则,把《出埃及记》中一些无法搬上舞台的叙述性语言转换成人物独白或对话,在幕、场的设置,诗韵的运用等方面对古希腊戏剧既极力模仿又有所突破,大体做到了“犹太躯体与希腊服饰”的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