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替罪受害者机制由法国文学批评家、人类学家勒内·吉拉尔建构,是原始人类应对献祭危机的策略。模仿欲望在动态发展过程中衍生冲突与暴力,致使社会秩序崩塌,献祭危机出现。替罪受害者机制在模仿欲望的驱动下寻找替罪受害者,于是集体迫害者指定带有受害标记的替罪羊。替罪羊将社群内的分散暴力转变为一致暴力,并随着献祭己身净化了暴力,由此献祭危机解除,社会秩序恢复,替罪羊也在此过程中经历了由极恶者到拯救者的两次变形。勒内·吉拉尔从文学经典、当代原始人仪式中寻找替罪受害者机制的证据,指出替罪受害者机制是人类文化的创世原则。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田野资料,结合历史文献,通过对五台山特有的仪式神话作出人类学分析,厘清了皇权的特有结构以及其沿自身逻辑所展开的与佛教关系的复杂面向,通过与坦巴雅的"转轮王模式"进行理论对话,对过去相关研究中普遍存在的转轮王概念在中国的适用性提出质疑。本文旨在证明,佛教始终是基于皇权所规定的祭主/祭司关系而被纳入整体结构的,五台山及文殊信仰是传统国家宗教面向的整体表达,而其中封建原则的运行是理解边疆意识形态的多元性与国家整体之关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不同于人类绝大部分交换所遵循的交换者二元对等、相异物品交换、延时交换等原则,箐口村哈尼族丧礼中即赠即还的献祭牺牲礼物,有赠与者与两类接受者共三方参与,同时涉及现实世界与超自然世界两大层面。这种象征性交换的形成,与当地哈尼族的文化观念、经济因素、社会互助等息息相关,其实质是借助一般交换的象征形式,建构多样化的再分配与互惠关系,有效实现当地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对于人类丰富多样的礼物交换方式,只有在整体性、多样性和变迁的视野中才能真正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4.
对圣经中亚伯拉罕的杀子献祭有观点认为是体现了伦理道德,但这不能解释为什么耶弗他会杀女献祭;认为亚伯拉罕和耶弗他的杀子献祭是体现了信仰,但细读文本可以发现圣经中并不提倡杀子献祭.以细读圣经文本为基础,通过对圣经中两例杀子献祭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耶弗他的杀子献祭体现的是以色列与迦南民族间的文化影响与交流,亚伯拉罕用公羊代替以撒献祭为人们以动物做替罪羊提供了一个解释.  相似文献   
5.
以藏传佛教寺院——拉卜楞寺正月法会期间的布施现象为案例,基于藏传佛教经典和学术研究领域中的布施论述,探讨这一现象的内在动力和现实意义。佛教理论强调布施行为的出发点是以善心为前提的。学术领域中将布施行为置于礼物和献祭之间,从交换、互惠和契约的角度,强调其社会功能。综合考虑布施行为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及田野调查结果,认为布施行为的内在动力为一种自我交换机制,通过对有限资源象征化,以实现解脱、成佛等无限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圣经》是一部记载神政史和人类救赎史的"书中之书"。书中多次提及的"血"成为贯穿全书的血线,被赋予了深刻而丰富的象征意义。它是生命的象征、拯救的赎价、献祭的祭品和立约的凭证。这些相互紧密联系的血意象构成了《圣经》中血观念的生动完整形象。  相似文献   
7.
史前史和民族学领域的学者认为,在初民社会中,死人和死去的动物有着同等的对待,因为都是处理死亡,这就决定了葬礼仪式跟狩猎仪式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事实上,从一开始,狩猎和献祭仪式就伴随着葬礼仪式且相互影响。本文论述葬礼仪式的发生以及葬礼过程中的种种仪式行为,如动物献祭、仪式性杀戮、仪式食物的分享、对尸体的处理等。通过具体诠释,表明神话观念对仪式行为的支配性作用,葬礼仪式在确认和维系社会群体持续性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献祭”心理对西方悲剧“悲剧张力”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悲剧作品在其悲剧性情境的营构中,潜藏着人们对"恶"的恐惧而搬演的集体性情绪的发泄与传达,及对献祭心理图式的搬演.献祭心理包含着"媚神"、"悲神"及"辱神"三种心态,在"恶"的命运主题,献祭的品性赋予了悲剧命运感、神秘性和祭典性等因素,塑造了悲剧"严肃"、"崇高"、"阴郁"品性,使得悲剧成为一种群体性的情绪,在类似祭坛的剧场中发挥作用.同时,献祭心理始终贯穿其中,支持着这种"祭典"的完成,使得观众在"玷污"与"圣华"牺牲中疏散自己的怜悯与同情之心,达到某种程度的圣华与升华,在悲剧情绪净化的同时,使得悲剧张力得以扩张与收缩.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社会的宗庙是为祭祀祖先神而建立,宗庙是贵族特权的一种象征。宗庙祭祖的礼仪十分复杂,其中重要的内容有用酒与用牲两项。请神灌献要用酒,献尸祭神要用酒与肉。在祭神之前,要做相当复杂的准备工作,具体的祭神过程,是通过九献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0.
《檀香刑》中的身体书写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莫言借由对身体三个层面的书写,即感受、观赏与献祭,展现了那一时代个体生命与身体生存的真实处境.莫言利用这种身体想象不仅撕开了封建文化的丑恶面貌,而且触及了那一时代个体生命与身体生存的真实处境,再现出个体与权力纠葛的惨烈与壮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