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7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晓萍 《领导文萃》2014,(15):36-38
<正>决定一个企业成败胜负的因素非常多,但人们在归因的时候常常把一个企业的领导拿出来说事儿。领导力迷信不仅普通的被领导者有,领导者本人也常常不能避免上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鸽子关在一个笼子里,并在笼子里放了一个小小的装置,这个装置隔一段时间就会释放出一粒食物。鸽子漫无目的地在笼子  相似文献   
2.
2008年10月29日至11月2日,由国际武术联合会、中国武术协会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等单位主办的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开幕式在武当山脚下的湖北省十堰市举  相似文献   
3.
老子所说的"玄德"是天地自然之道及法道者所具备的德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没有偏私地呴育万物,化贷万物而不自知,不宰万物而使其自己。老子道论要给政治和人生立一个行动的理想标准,而这标准就是玄德。老子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呼吁世人效法天地自然之道,将其玄德贯通到人世间,造就一个万类并生、各适其天的世界。无疑,这种思想可以作为我们处理现实中各种关系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对道家哲学蕴含的环境哲学意义可以从5个方面进行诠释:一,道家以“自然”基因定义了中国文化及其发展方向和模式;二,“自然”即自然常态的省略表述,这可以用来探索和建构广义的生态哲学;三,道家肯定自然万物具有“内在价值”,为实现深层环保确立了价值哲学根基;四,道家提出了“玄德”和“无为”的理论,为人类的超越和自律指明了出路;五,老子慈爱万物的理念,丰富了环境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5.
朝鲜移民迁入中国后,经历了中朝边界纠纷、沙俄入侵镇压义和团运动、中日“间岛”问题等诸多重大政治事件.面对中外不同政治势力,在不同历史阶段,朝鲜族移民在政治认同上都有亲华与非亲华派别、阶层之分,时此朝鲜移民自身也坦然承认,从不避讳,在反抗日本侵略斗争中也从未停止过对亲日派的打击.中国对于亲华的朝鲜族垦民或人士也尽己所能做到了“保护其公民的生命安全和基本权利的使命”,如对玄德胜、李同春等人的任用与保护.因此,当“间岛”问题出现时,部分朝鲜垦民喊出表明其领土、身份归属认同的“中华之地”、“中华之民”等呼声是其真实的心声,而非取悦于清廷的应景口号.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中,“德”观念既是政治上的重要观念,同时也是哲学上重要的概念。周人提出“明德”观念,将商人所重视的“鬼神”“上帝”观念拉回到现实中的民生世界、道德世界。然而,随着历史时空流变,“明德”观念趋于固化而难继“坚明”,礼乐制度随“德”的观念一同趋于瓦解。为解救周代“德”观念之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与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分别朝向“仁”与“玄”的不同方向拓展深入。他们或发掘“德”的深邃内涵或改造“德”的内涵另赋予其形而上特质。虽然老子“玄德”与孔子“仁德”不同,属于异向度地对周“明德”观念的发展,但他们的“德”都不是拘泥于外在形式化的礼乐规范;相反,均体现了对内在“心性”的重视——孔子主张以“仁”释“礼”,老子则脱离开僵化的周“礼”表象而旋转深入显露出了“慈爱”的柔软质地。  相似文献   
7.
吾不如也     
周瑜想杀诸葛亮,憋出了一个鬼点子,要他三天之内监造十万支箭。天津人说话"太损了",诸葛亮没有兵工厂,周瑜也不拨军费,垂手之间,就向诸葛亮要十万支箭,换了别人,打开天窗说亮话,你不就是想除了我吗?该怎么着,你下手就是,别玩花的了。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圣人作为得道者,有道者,其对道之玄德的认识和体察,在应对世间事物时所保持的自然虚静之玄同境界,以贵身作为其治理天下的必备条件,并进而提出三宝作为施政主体(圣人)的所必须持受的伦理道德要求。并指出圣人的清净寡欲、慈、俭、谦下不争,本身即是圣人的无为之治。  相似文献   
9.
国风 《兰州学刊》2008,(6):21-22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道家思想以其道救天下,而救治的关键在于塑造人问世的理想人格。老子展现的理想人格是具有大和、大知和大仁之“玄德”的圣人;而庄子思想中的理想人格乃是逍遥无待、德合天地、道济天下的应帝王。  相似文献   
10.
尚建飞 《兰州学刊》2006,(11):38-40,37
圣人是《老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具有与道为一的玄德。《老子》经过对当时无道君主的批判和考察、分析“古之善为道者”的基本特征,提出玄德的内在规定性是自然无为。《老子》认为,圣人之所以能与道为一(其标志是拥有玄德)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首先,圣人可以自觉地认同道所显现的境界;其次,通过“致虚极,守静笃”的工夫,他能洞察人与天地万物的本性;此外,圣人遵循自然无为原则来教化百姓,使其得以按照自己的本性生存。正因为圣人既可以通过“为道日损”的方式体认人与天地万物为一的最高境界,也能用自己的“德”来范导众人最终达到自然无为的理想生存状态,所以他才会具有玄德。今天,我们通过从哲学的层面来解读《老子》圣人观,最终会发现它向我们展现了一种以天人合一为指归,并凭借绝圣弃智的方式来实现人之本真存在的前形而上学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