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5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贵州仡佬族小说家王华的边地叙事开拓了文学中的乡村意象。她把道德失范引入假想性和象征化的纯文学写作中,并后设了一个异质的乡村空间。这个失范的空间隐藏着令人心忧的破坏力,给乡村的主体精神造成了致命的伤害。王华把对现实问题的探讨扩展到乡村文化的思辨上。其中的理论构想、思考洞见和艺术形式,对于探索传统和道德、性别和欲望、正义和文明的关系提供了实验性的材料。由此,我们得以在人和社会的关联中进行反思,在反观城乡变迁的具体情境中突破现实问题,致力于创建积极的人类精神和实践品格。这是王华边地叙事的抒写旨趣,也是她作为一个乡土写作者的理想情怀。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对20世纪以来贵州文学史、仡佬族文学史进行梳理,探讨仡佬族作家文学崛起所彰显的意义,尤其要探讨王华和肖勤作为仡佬族第一代女性作家,在世纪之交以如此高的起点脱颖而出的背景和原因及其对贵州文坛甚至是当代文坛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贵州仡佬族女作家王华在创作中始终坚守乡土民间立场,关注贵州村民的生存真实,她的小说《家园》即是其为彰显乡村文化的人文价值而展开的一次文化玄思与表述尝试。《家园》通过安沙文化与山外文化的一系列碰撞、比较,隐晦曲折地诠释了传统乡村文化的价值。在《家园》中,对自身文化从不敝帚自珍的安沙人,在迁居山外、饱受折磨的过程中,终于逐渐认识到了传统乡村文化的价值,继而决心用魔幻化的绝望手段来守望安沙文化。《家园》表明王华的乡村文化表述成功地实现了范式超越,其特点就是借鉴“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符号学”等文化研究手段进行民主、平等的地方性文化表述。  相似文献   
4.
张莹 《百姓生活》2014,(12):38-40
今年7月,当孩子们的高考成绩出来以后,45岁的黑龙江农民王华军常常拧成疙瘩的眉头,终于舒展了一些。老三一本,老二二本,老大老四三本或高职。作为中国首例被报道的龙凤四胞胎的父亲,4个孩子的成绩都够上大学,算是让王华军松了口气。但对这样的成绩,他其实并不满意。王华军家在牡丹江市下辖的海林市新民村。1996年,王家龙凤四胞胎出生的消息轰动了这座林海雪原上的小城。  相似文献   
5.
王华 《可乐》2011,(2):66-67
不打不相识我是一名公交车司机。一天晚上,轮到我开末班车。很晚了,坐车的人不多,还没走到一半路程,车上的人就下空了。我正准备加大油门,早点将车开到终点交差,上来了一位美女。她站在投币箱前一摸口袋,说:"糟糕,忘带钱了。"她已经上车,赶下去不合适,让她白坐也不行,于是,我掏出两元钱递给她。她接过钱,说:"谢谢,我一定会还给你。"  相似文献   
6.
贵州女作家王华的中篇小说《傩赐》,直观地向世人展示了底层生活的痛苦和悲哀.作者通过对小说主人公秋秋与蓝桐的塑造,审视着生活在半封闭山区里的人们的生存处境和精神状态.在秋秋和蓝桐的形象中融入了作家的切身体验和深切思考,并把人物的生存处境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在透视秋秋和蓝桐的爱情悲剧与乡村贫乏的物质精神生活同时,更注重挖掘他们精神世界、表现他们的心理动向,体现出作者对底层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7.
王华 《小康生活》2005,(2):71-71
相传唐代大诗人王维曾隐居于居士山。一次偶染小病,上街买药。当来到一家药铺门口时,他看见柜台里坐着一位端庄秀丽、衣装素雅的少女,心中不禁暗暗纳罕:市井中竟有如此佳丽,未知才学如何?不妨试她一试。遂趋前问道:“姑娘,今日小生忘带药方,还望方便一二。”姑娘也十分彬彬有礼:“方便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