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篇
社会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实甫的《西厢记》充满了创造精神 ,他所张扬的“有情” ,极具民主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实甫的名杂剧《西厢记》自产生以来,历经七百多年,盛传不衰,成为我国古代戏剧文学中的一颗奇葩。其卓越之处,不胜枚举。但对第五本以张生高中状元,崔张最终完婚大团圆结局的处理手法,历来争论不休,毁誉不一。明清时就有不少批评者对此深表不满。金圣叹批改《西厢记》时干脆把第五本一刀砍掉,以“草桥店惊梦”结束全剧;建国后,有些学者如徐朔方、王季思等认为,崔张的爱情只能是个悲剧,团圆结局的存在是缺少现实根据的。但是,也有一些学者持相反的意见,他们从人物的性格、主题、情节发展等方面出发,论证了大团圆结局的合理性,认为第五本“张君瑞庄团  相似文献   
3.
分寸感     
分寸,意指说话或者做事的适当标准或尺度。元朝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横死眼,不识好人,招祸口,不知分寸,正是用了这个意思。有自知之明成为了当下宝贵的品质之一,约摸也是说分寸这一回事。重要的是认清自己j不然不知分寸,便要说过分的话,做过分的事。  相似文献   
4.
我国经典名剧《西厢记》从古到今,出现了诸多版本。“董西厢”是第一部彻底改变《会真记》主题命运的文学作品,“王西厢”则将“西厢”故事推上古代文学艺术巅峰,而“石西厢”的成功在于继承和发扬了董、王《西厢记》具有的、而我国戏曲史上较少自觉到的戏剧意识,完善了我国戏曲从抒情诗向现代戏剧的转变。从《会真记》到“董西厢”到“王西厢”再到“石西厢”的发展演变过程,是“西厢”故事从传奇逐步过渡到戏曲的过程,是我国戏曲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也是我国戏曲文学的戏剧意识从自发到自觉、逐渐被唤醒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钱选<会真图>,特别是文徵明对它的描述,有助于我们确定关汉卿<崔张十六事>创作于王实甫<西厢记>之前,进而有助于我们了解<西厢记>的"真正"作者;而元明以来有关<西厢记>作者的文献记载,明代嘉靖以前基本上都是正确的,其后关于<西厢记>作者的种种异说都不过是人们附会、颠倒、误会出来的东西而已,并不可信.  相似文献   
6.
钱选《会真图》,特别是文徵明对它的描述,有助于我们确定关汉卿《崔张十六事》创作于王实甫《西厢记》之前,进而有助于我们了解《西厢记》的“真正”作者;而元明以来有关《西厢记》作者的文献记载,明代嘉靖以前基本上都是正确的,其后关于《西厢记》作者的种种异说都不过是人们附会、颠倒、误会出来的东西而已,并不可信。  相似文献   
7.
《西厢记》恋爱心理描写的辩证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实甫的<西厢记>创造性地表现了崔莺莺和张生复杂而隐秘的恋爱心理,深刻地表现了人物的情感美、心灵美,谱写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颂歌.王实甫运用心灵辩证法艺术方法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增强了作品表现的男女恋情的艺术魅力,在中国戏曲史上赢得了"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的美誉.王实甫成功运用了具有中国古代艺术美学特色的真与假、虚与实、冷与热、快与慢等对立统一的艺术辩证法描写恋爱心理,是<西厢记>艺术成就高于元代其他爱情戏之独特原因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破窑记》中男主角的命运变化,元代歧视与鄙薄文人儒士的社会现状以及封建儒生们寻求实现自身价值的心理需求三个层面分析了王实甫蕴涵于《破窑记》中的愤世与自慰心态,并指出,这种心态是建立在“入仕”思想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9.
文章就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位女性形象进行了扼要的分析比较,以展示王实甫、汤显祖、曹雪芹三位语言艺术大师在塑造崔、杜、林形象时所完成的各自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10.
西厢故事里的张生形象在唐代元稹的传奇《莺莺传》中热中功名 ,在金代的诸宫调《董解元西厢记》中功名与爱情并重 ,在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中则爱情至上 ,这反映着作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由重社会价值的实现到重个人情感的内敛、内倾的心态嬗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