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1篇
综合类   2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梵志是初唐时期的通俗诗人 ,其人其诗至今仍有许多未解难解之谜。本文拟全面回顾 2 0世纪的王梵志研究概况 ,将学术界对王梵志的研究划分为四个时期 :开创期、发展期、繁荣期和相对沉寂期  相似文献   
2.
3.
王梵志的诗体现出了奥斯卡·王尔德眼中的生活悲剧——毫无美感的,甚至是丑陋、鄙俗的人事。爱情永恒是人类的强烈愿望,人的这个本质力量幻灭在了他的诗中。王梵志用"消长"来解释个人乃至全人类的命运悲剧,相比古希腊人停留于命运表面上的悲感来说又进了一步。租庸调制和府兵制下社会环境之恶劣、王梵志及其他劳苦大众的遭遇之悲惨、压迫剥削与亲情异化之触目惊心,这些悲剧作家和理论家所认为的社会悲剧也都体现在了他的诗中。现实的污秽和矛盾搅乱了他的三观,造成了他精神上的悲剧,以至于极力呐喊"死亡艺术"来唾弃这个世界,来做些微弱的反抗。  相似文献   
4.
王梵志诗语言通俗易懂。其中,口语俚词、俗语方音俯拾皆是。对此,诸家多有注释,然有不少未及,且又多有讹误之处。今就笔者所见拾缀如下,权人诸家注释之补。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2011年10月月9日,第一届思勉原创奖颁奖典礼在华东师范大学新逸夫楼报告厅举行。在颁奖仪式上,思勉原创奖管理委员会宣读了第一届思勉原创奖获奖著作名单和颁奖词。其中,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项楚《王梵志诗校注》、裘锡  相似文献   
6.
不同来源"王梵志"诗分别保存了初盛唐、晚唐、宋初的原始语言材料。笔者通过对"王梵志"诗的封闭式比勘,梳理新、旧语言要素在诗中的具体分布,从语言组成成分及其比例、常用词演变更替等方面,阐述敦煌所出三卷本、法忍抄本、一卷本以及唐宋诗话笔记中所收"王梵志"诗的语言学差异,以为思想内容斑驳、作者构成及年代情况复杂的"王梵志"诗作的归属分类,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将中古汉语词语“貌哨”、“帀帀”、“空”纳入从东汉到宋的整个语料背景中考察,可知“貌哨”不是一般理解的描写容貌的词,而是表示态度的形容词;“帀帀”的词义不是“形容水沸腾的样子”,而是“密集”的意思;“空”在中古时期具有“单一,素的”的词义。之所以误释,是因为这些词语的词义发生了虚化,所以在确定其词义时,就不能仅仅满足于考察上下文,还要结合词语本身的演变轨迹,通过词义系统去求证。  相似文献   
8.
最近一些年来,学术界兴起了一股王梵志诗歌的研究热潮,对王梵志的诗歌作出了比较多的褒扬。笔者在南京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也曾经对王梵志的诗歌进行过比较细致的研究,但得出的结论不敢与现在的评论家们苟同。王梵志是初唐诗僧,一生作诗不少,曾有《王梵志诗集》行世。但王梵志诗歌有两个明显的弊病:其一是思想内容贫乏,其诗多是描写自己的日常生活感受,极为普通,缺乏深刻的思想性;其二是诗歌的艺术水平很低。王梵志诗歌几乎全是用当时的白话口语写成,当然用口语写诗并不为过,问题是其诗过于直白并且味淡如水,没有韵味,更没有神韵。另外,再从…  相似文献   
9.
敦煌所出一卷本《王梵志诗》共12个写卷,存诗92首.这些诗歌不同于其他卷《王梵志诗》,其诗皆采用格言形式,为五言四句,语言通俗,内容浅显易懂,偏重于对世人生活节仪、处世之法的训导,所以有学者将其归入教诲诗.一卷本《王梵志诗》也是反映敦煌民间教育的代表之作,具有俗世治家教育、佛家训化劝诫等方面的教化功能.其中72首诗歌强调对子女进行孝道、勤学以及个人修德教育的重要,重视手足之情的培养以及家长的榜样作用,这些内容符合儒家教育思想,是其教化功能的核心所在.另20首诗歌采用佛教格言劝导世人,这和唐代佛教的繁荣及世俗化有关系.通过一卷本《王梵志诗》可以管窥敦煌唐五代时期民间教育“儒释相谐”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敦煌文献词语“貌哨”诂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文献词语"貌哨",目前仅见王梵志《吾富有钱时》一诗,而前辈解释多有歧见。文章立足于中古文献典籍,结合音韵、方言、汉语造词语法及文字训诂等材料重新解释了该词,从普方古等三个语言平面对词义进行多角度详尽论证,以觅其确诂,揭示语源。众多文献资料充分表明"貌哨"非为"貌魈",无"貌丑"义,应属隋唐之际的口头俗语,本义为相貌不正,词义引申为态度不正,意即看不顺眼,诗中义指(妇儿对吾)态度冷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