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22篇
  免费   847篇
  国内免费   137篇
管理学   3736篇
劳动科学   205篇
民族学   973篇
人才学   845篇
人口学   165篇
丛书文集   8259篇
教育普及   1篇
理论方法论   1309篇
综合类   14894篇
社会学   2144篇
统计学   675篇
  2024年   412篇
  2023年   1534篇
  2022年   850篇
  2021年   787篇
  2020年   564篇
  2019年   479篇
  2018年   193篇
  2017年   341篇
  2016年   494篇
  2015年   850篇
  2014年   1762篇
  2013年   1471篇
  2012年   1708篇
  2011年   1995篇
  2010年   1820篇
  2009年   2043篇
  2008年   2422篇
  2007年   1745篇
  2006年   1721篇
  2005年   1622篇
  2004年   1515篇
  2003年   1666篇
  2002年   1386篇
  2001年   1337篇
  2000年   1045篇
  1999年   499篇
  1998年   273篇
  1997年   221篇
  1996年   156篇
  1995年   99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努力发展的共同方向,但各国设计、追求的现代化战略目标体系有所不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百年奋斗,追求的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体系的探索,经历了从工业化到五个文明的不断深化和系统化的演进过程。五个文明构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体系的历史演进给我们重要启示:现代化战略目标体系有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具有鲜明的本国特色,其蕴含着现代化主体的终极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
杜甫写于唐大历二年(767年)秋天的《登高》诗,虽是其晚年凄凉与孤独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但诗中却充满着令人激动的气势.这种气势不仅源于杜甫对登高文学传统的继承,亦是其晚年面对迁逝之感时昂扬生命意识的展现.除了感时伤事,诗中还深刻蕴含着杜甫晚年的壮阔情怀以及乐观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与夔州相对安定的生活有着密切关联,更是其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3.
自清代都柳江河道疏浚以来,人群流动日趋频繁,位于都柳江下游的葛亮寨因商业化发展吸引了不少移民经商定居,其中包含了部分由都柳江上游及支流迁徙至此的苗民和侗民,其族群身份与认同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呈现出复杂性与模糊性。文章以葛亮寨的苗侗移民为着眼点,探讨其如何经由对孔明这一形象的演绎重构"村落历史",并透过一系列仪式实践建构和表达"我群"身份认同,进而将文化带入族群问题的讨论,试图说明族群意识的形成既与社会历史过程有关,同时也是文化创造与重构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4.
政府积极与民众进行交流和沟通,找到一个妥善解决问题的方案,方可实现“双赢”。“邻避冲突”的内涵与特征“邻避”(Not In My Backyard,NIMBY)一词起源于西方,是美国学者O’Hare在1977年最先提出的。主要是指社区居民害怕核电站、垃圾处理站等产生的环境风险,反对设置这类公共设施,称之为“邻避设施”(李永展《邻避症候群之解析》,《都市与计划》,1997年第1期)。而因这类设施引发的抗争就演变为“邻避冲突”、“邻避  相似文献   
5.
6.
德国的教育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产生了许多世界著名的教育学家和教育实践。从文艺复兴和马丁.路德倡导的宗教改革运动开始,德国就进行了普及义务教育运动;在普鲁士和工业革命时期,威廉.冯.洪堡推进了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大学必须实施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20世纪上半期以来,德国的经济超越了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其秘密武器之一,是大力促进双元制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相结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中国"一词具有地理的、民族的、文化的、政治的含义,历史上的"中国"认同亦指向这几个维度,它们常常交织混杂在一起,互为因果、密切关联,在历史上因时因地因族而异,在不同情势下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交叠性"。清前期从努尔哈赤到乾隆时期的"中国"意识和"中国"认同在统治者深入思考夷夏问题和正统问题中不断强化,"中国"一词的"国家"内涵日益凸显并逐渐成为清人国家认同的自然符号。清前期的"中国"意识和"中国"认同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认同形成进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为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做好了历史准备,为中华民族在近代实现整体认同提供了现实可能。  相似文献   
8.
了解城市青年对社会群体间冲突的感知,并找到产生这种冲突意识的根源,对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有重要意义。公平感是影响城市青年社会冲突意识的重要因素,以往学者未关注的信任因素也对冲突意识有显著影响,特别是"政治信任"和"一般人际信任"因子,所以,对政府权威机构的信任和社会一般他人的信任都可以有效降低城市青年社会冲突意识。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立足世情、国情、民情和党情建立起来的制度体系。从历史选择到制度实践构成了我们在新时代夯实制度自信的基本依据;从共同富裕到人的全面发展彰显了制度自信特有的价值意蕴。站在新的发展阶段,既需要大胆借鉴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又务必坚持在实践基础上以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以制度借鉴、制度实践和制度创新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